首之碑的名稱。古代有官五品以上用碑、五品以下用碣的等級限制。實則混用,一塊碑一般分為碑額、碑陰、碑側、碑座等部分。歷代著名書法大家作品被摹勒刻上碑碣,故為書法之載體。負屃一生忍耐無窮之寂,默默守護于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擔負著石碑的責任。
卷之218螭吻
螭吻,又稱鴟尾、鴟吻、魚龍,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九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螭吻,龍頭魚身,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乃其遺像。寓意在于佛家用于護法,有驅兇辟邪的作用。因其好望喜吞,人們常用作建筑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獸頭為多。
傳說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故脊獸鴟吻起初有鳥形、魚龍形。清朝以后逐漸向龍形靠攏,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背插寶劍,立于建筑尾脊,稱作“好望者”。“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均源于螭吻,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太平御覽》云:“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
卷之219蚣蝮
蚣蝮,又名帆蚣、避水獸、吸水獸、鎮水獸,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
蚣蝮性善喜水,獅子相,頭部像龍,略有扁平,有犄角一對。身體、四肢及尾均有龍鱗,長年于河水中嬉戲。傳說蚣蝮祖先因觸犯天條,被貶下凡,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護運河千年。后獲自由,脫離龜殼。人們為表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猶如蚣蝮在此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蚣蝮嘴括,肚腹容量極大能盛川海之水,故很多排水建筑塑蚣蝮之像。
卷之220貔貅
貔貅,又稱辟邪、天祿、百解,俗稱貔大虎,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六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
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玉,生一角后仰,肩有羽翼卻不展。雄性為“貔”,雌性名“貅”。一角稱“天祿”,兩角稱“辟邪”。多為單角造像。《漢書·西域傳》云“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祿,兩角者稱為辟邪。”
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其只吞不瀉,只進不出,可招財聚寶,神通特異。后貔貅被視為招財進寶之瑞獸。據說貔貅其實也有兇猛的一面,黃帝馴養虎、豹、貔貅(等威猛動物為軍隊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