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215赑屃
赑屃,又稱鰲、霸下、龜趺、龍龜、填下、石龜,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六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
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壯猛有力,力大無窮,經年累月馱載石,俗稱“神龜駝碑”。傳說赑屃乃龍王與龜交融所生,常馱三山五岳,于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大禹治水時將其收服,從大禹,推山挖溝,疏遍河道,治服洪水。大禹憂赑屃再度撒野,便用頂天立地之巨大石碑馱載,碑文刻有赑屃治水之功跡。龜在中國民間固有“長壽吉”之意,故赑屃具有權利地位、長壽吉祥、地域文化、圖騰崇拜、巫術崇拜之象征涵義。古人為帝王圣賢死后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馱負碑,意在昂著首向前,堅韌不拔,經久不衰,千秋永住。明代楊慎《升庵集》云:“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
卷之216狴犴
狴犴,又稱憲章,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七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
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好訟。《龍經》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又《天祿識余·龍種》云:“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
傳說南宋時,有一獄吏命犴裔,對待犯人和善,故遭許多貪官妒忌,一心欲殺之為快。道士封咒誣陷犴裔乃是瘟神,高宗趙構下旨交秦檜查辦。秦檜受賄于封咒等一干奸佞之徒,將犴裔押赴刑場,途中街道兩旁百姓為犴裔鳴不平。犴裔被斬首之際,百姓哭聲一片,哭聲中突然電閃雷鳴,見一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云照九州之怪獸現于云頭將道士及奸臣皆卷于天空,又摔在山頭,將其全部封在裂開之縫隙中,故狴犴成為獄門上部虎頭形的裝飾圖像,為主持正義,急公好義,仗義執言,明辨是非之特質。人們信仰狴犴,因為狴犴是黎民百姓之守護神。
卷之217負屃
負屃,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八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
負屃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古代中國人民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碑”的古義是“豎石”,用于喪事中充當“窆石”。大約始于西漢,“碣”,乃是圓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