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韋固好奇曰:“老伯在看什么書?”,老人回曰:“天下婚姻之書。”老人又曰:“無論男女雙方是仇人或距離遙遠,只要紅繩系腳上,一定會結成夫妻。”韋固存疑,隨老人到了米市,見一盲婦懷抱著一個小女孩走來,老人曰:“此盲婦抱的小女是你將來之妻。”,韋固生急,命家奴殺小女孩。須臾間十四個春秋已過,韋固即將洞房花燭。對方耐相州刺史王泰之掌上明珠,只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奇,問其來由,岳父氣憤言道:“十四年前宋城,一天保母抱著小女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刺了一刀,”,韋固驚駭,十四年前記憶蘇醒。不久此事傳滿宋城,為紀念月下老人出現,將南店改為“訂婚店”。月下老人成為媒人代用詞。
卷之272翁仲二神
翁仲二神,阮姓,名安南答,號翁仲,越族人,宮門外守護神。道教之俗神。
翁仲原為秦始皇大將,身長一丈三尺,力大勇猛異于常人,秦始皇令其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感念翁仲為統一六國立下之功績,將其鑄為銅像立于咸陽城司馬門外,稱之為“金狄”。匈奴人來咸陽,遠見銅像,以為阮翁仲在世,不敢靠近。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因其生前勇猛過人,死后尊之為神,故有將翁仲肖像佩戴于身,以求驅魔鎮邪。
翁仲,原為匈奴之祭天神像,秦漢時期漢引入中國,做作宮殿裝飾物。初為銅制,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后專指陵墓前及神道兩側文武官員石像。
翁仲路乃紫金山通往明孝陵必經之路。翁仲路位于今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在其石像路之盡頭,路旁兩側,松柏掩映,翁仲肅立,有翁仲石像八尊,通高3.18米以上,相對而立。兩對身披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將;兩對為頭戴朝冠,手持朝笏的文臣。此因翁仲神威之力,故后人多其石像守護墳墓。
卷之273天聾地啞
天聾地啞,民間信仰之梓潼帝君陪侍神童。天聾、地啞,主神文昌帝君兩側侍立兩童子,一掌文人錄運薄冊,一持文昌大印。文昌帝君為何選擇聾、啞二侍童,其用心良苦,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富貴貧賤,保天機不漏,十分重要。
天聾、地啞源原始社會農耕民族信仰中天父、地母。地母比天父早出。大地負載萬物,生育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繁衍的根本。大地賦予人類生存最基本生存資料,人類能夠得以自給自足,大地載萬物,孕育萬物,故遠古先民特別崇拜大地。
古人以天為陽,地為陰,陰陽相配化生萬物。天父與地母結為配偶,天覆于地,向地下雨,致使地母受孕而滋生萬物。人們稱天父、地母為天聾、地啞。《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一云:“(梓潼真君)道號六陽,每出駕白騾,隨二童,曰天聾、地啞。真君為文章之司命,貴賤所系,故用聾、啞于側,使其知者不能言,
(本章未完,請翻頁)
,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