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馱丁令威飛到太平府靈虛山學道,千年苦修成仙化為一只仙鶴,飛回故里,落于華表柱(鵝頭峰)上,有一少年欲用箭射殺,不得已飛走,徘徊空中乃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李白在其《姑孰十詠·靈墟山》詩中贊云:“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云去。松蘿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后用千歲鶴歸表示對家鄉的思念。
卷之302九頭鳥
九頭鳥,又稱九鳳、鬼車、鬼鳥、姑獲鳥、九鳳神鳥,出自《山海經》和《楚辭》中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半人半鳥之怪鳥,謂之不祥之鳥。
九頭鳥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古漢語“九”和“鬼”音似,故又作鬼鳥,由于在夜里發出車輛行駛的之聲,又得名鬼車。傳說孔子渡江,見過此鳥,均不知其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鴰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故稱之“鸧鴰”,貓頭鷹屬一類。
西周時九頭鳥為楚國先民之圖
(本章未完,請翻頁)
騰進行崇拜,乃祥瑞、吉兆之象征。后經逐漸演化為九尾鳥類,漢代后兇鳥、妖鳥特質已成型。《山海經·大荒北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九鳳本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人面鳥身有九首的九鳳,是戰國時代楚國先祖所崇拜的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
卷之303四瀆神
四瀆神,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河神之總稱,中國古代民間自然崇拜之神格化。
古代自然水系極為豐富,河流、溝渠縱橫,在給人類創造漁業經濟的同時,一旦降雨量加大,就會造成水患,給人類之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危機,甚至喪失生命。當時的百姓對于自然科學的認知幾乎為零,故只有寄托于天之眷顧,給予恩惠。,百姓由地方官組織帶領進行祭祀,以保一方平安。時間進入周朝開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等相對大的水系,一旦翻臉所造成的災難顯而易見,故周天子在洪災到來之前,率領文武百官要舉行祭祀河神儀式,確保此一年風調雨順,無谷豐登。《爾雅·釋為》:“江、河、淮、濟為四讀。四讀者,發源注海者也。”
漢宣帝時,四讀神正式列入國家祭祀制度,設立專門機構。《漢書·郊把志下》云““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閉焉無調。其令詞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把江海洛水,祈為天下車年后。’自是五岳,四澳皆有常禮,”奇相、湘君、長江三水府、屈原金龍大王柳毅等等河神相繼出現于民間祭祀之中。唐代天定六載(公元747年),黃河封為靈源公,濟水封為清源公,江濱封為廣源公,淮濱封為長源公。元代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為靈源弘濟王,淮瀆為長源博濟王,濟封為清源善濟王。明代改稱東讀大淮之神,南演大江之神,西讀大河之神,北讀大濟之神。
第一部分《道教神祇略傳》暫告一段落,請繼續下一部分《佛教神祇略傳》之旅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