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來他在惡補核聚變的知識,用能力在高速的改進設計。這個基地里面也在兩個多月奮戰基本吃透了張澍帶來的大多數技術。
物理的化學的數學的,硬件的軟件的,這個基地從開始的幾百人現在已經有上萬人了,一些不重要的分支被安排到了全國各地研究所。
姚老爺子的團隊因為成品最多第一個研究成果已經出來了,造價最多只有一兩千塊錢的輔助動力外骨骼,該骨骼的主要作用就一個負重,只要能跟上人的運動就夠了,整體的特點就是便宜皮實。
其實在剛來到基地的時候軍方和張澍以及姚老爺子的團隊,早就做過了技術論證,像張澍搞出來的兩種裝甲雖然戰力出眾,但是性價比太低了。
輕型的還好,在造價上匹配精銳的戰士在特種作戰上能一加一大于二,但是重型的就不一樣了,太貴了訓練操作人員也太貴了,在內部短時間還好時間長了人受不了,以及一系列的技術和戰術問題在。
軍方的人表示我非常想要就是太貴了,現在只能抽調一測試小組來完成技術積累。
最后目標就成了:第一在盡可能滿足人體所有活動下負重150公斤不會感到重量。
第二可以在不同的部位擁有掛載點。
第三在負重奔跑下處在國家的任意地區都有至少24個小時的續航時間。
第四要讓成本盡可能的低到能大規模使用。
沒錯一幫肝帝只用了兩個月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著實將基地里的所有人嚇了一跳,當然其他人也不是沒成果,光不能公開的論文都有三四百篇了。
“您確定了,這是可以的?”李海看著文件說。
“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的。”李院士揉著眉頭說。
李海無語了又轉向問:“賀院士,你怎么看?”
“我試過了,從理論模型上來看比托卡馬克還靠譜,不涉及超導材料這個老大難,好多就簡單了許多。”賀院士一個聚變研究的大佬,而且非常年輕只有40歲。
“也就是說這個事可行的。”李海疑惑的問道后兩個大佬點頭。
這次李海也揉了揉眉頭:“我說那家伙為啥兩個月前問我要了一個建筑隊和提了一堆申請,不惜用自己的小金庫還說就是個實驗裝置。”
兩個大佬坐不住了:“什么他已經開干了?”
“大概是的。”
李院士直接一巴掌拍在李海的辦公桌上:“在那里?快帶我去。”
在某處工地上工程兵和張澍在將圖紙的最后部分組裝中,張澍親自下去焊接整個工程結束的很快前后就60天。
除了造型奇怪和部分零件奇怪許多的東西挺平常的,這也是張澍說自己有個想法要實踐李海就直接同意主要原因,誰知道他要建一個聚變反應堆啊。
當眾人火急火燎的跑來工地后,發現工程已經接近尾聲了,李海一個頭大:“停停停,張澍那?讓他給我過來。”
這也太快了吧,雖然是國家調來的一流團隊,這家伙明顯已經做好準備了。
“哦,老李啊!你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