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解釋下,在建的東西嗎?”
“我有些想法要實踐下,放心你不是批準了嗎?我也沒用基地資金,畢竟是我個人的小想法。”張澍笑著說。
“小想法?小想法有15米高40米長嗎?”李海頭大。
這時賀院士打斷說:“小張你要如何控制反應的速度,你給我的模型中沒有這項。”
“嗯,是的,小張理論是沒錯而且是可行的,就是這反應如何控制我們還要在討論一下。”李院士雖然是搞電能的核聚變一些他也會。
“額,其實我不準備控制。”張澍撓撓頭說。
兩位院士一愣開始了思考,旁邊李海直接就要炸了,核聚變不控制這不就是氫彈嗎?
“停停停,趕緊停了,我可不想見蘑菇。”李海直接向工程隊下命令。
工兵們一聽啥玩意我們在造核彈,害怕中還帶著興奮。
而賀院士確說:“不需要,可以繼續動工,李將軍這個爆炸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是的,最多就是幾噸TNT沒事的。”張澍又在補刀。
“最多就幾噸?你還好意思說?”李海一萬頭大:“必須上報,不要用你的那個大型試驗裝置,讓工程部的人將外圍重新設計了,各種防護做好之前絕對不能開機。”
張澍為了快速的搞一個試試,用的是大型試驗機器的名義,驗證等離子屬性的,所以申請下的很快,然后又跑遍了基地借了各種材料光A型鈦合金就要了200噸。
“唉,有要拖一段時間了。”張澍嘆息。
“啪!”李院士糊了張澍頭一下:“你小子自己不講究啊!把我們扔下自己去搞反應堆。”
賀院士也發話了:“今天你別想跑了,我們要好好的研究下。”接下來就是和兩個院士團隊個論證和資料的痛苦過程了。
當然還有就是李海將張澍鎖在屋里:“800字深刻的檢討,一個字也不能少,闡明錯誤,不交就不讓你出來。”
隨后屋里傳出了張澍的救命聲。
其實一切靈感來自等離子電池,張澍之前一直是在研究托卡馬克的李院士實驗室里聽到了一個研究員抱怨,這個等離子比聚變堆里的還難伺候,真是這句話開了一個通路,迫不及待的張澍沖回了房間。
張澍的等離子電池用的是氫做的電容器,通電后激發高壓氫氣變成等離子體,在外殼形成的電場下規則運動并保持激發時的溫度和密度,接入用電器后電場出現空洞自由電子和氫原子核回歸正常,因為電子的移動釋放了電能。
但是如果外殼破裂失去穩定后,等離子態的氫就會如脫韁的野馬一樣表現出高能。
如果將氫換成氘在四個方向面向一個點噴出,簡單的約束下在匯聚點用多方向的激光點火不就行了嗎?張澍越想越是那么回事,自己就開始了設計直到兩個月前完成發到了基地內網然后再最近讓兩位院士看到了。
不過問題也就來了,聚變反應只要開始就不能停,噴等離子的容器也是一樣。
而且多了在聚變時爆炸少了無法聚變,所以張澍準備實驗搞定這一切才開始建造反應堆。
2018年2月全國人民在家里過春節的時候,基地里的一切都準備好。第一次對流聚變堆點火實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