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為了實驗建造的其實已經是不計成本的了,如果按照新堆型加上個型發電機組的成本大致在15億元左右,反應堆工作10次就必須進行大檢,燃料棒要一小時跟換完成一天能發電10億千瓦時,在配合李院士開發的大型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1000萬千瓦時每立方米,一個普通的集裝箱就有二十多立方,按民用電一毛錢一度整體也就是兩個月回本。”
單從數據上來看就是用現有的發電設備進行使用,可以說就是正常的發電站改進過來的,整體技術非常可靠。
用這些天賀院士的評價就是:土包子型聚變反應堆,和托卡馬克相比就不是一個級別的,發電量平均下還不如火力發電,無論是反應材料的利用率還是堆芯的使用性。
從張澍他們做完工作報告后僅僅一天中央就下達了,盡快完成所有理論和工程論證,五個月內完成一輪點火實驗。
各種工程快速的開始了,張澍和賀院士在散熱上加了一套液態金屬熱交換系統,外部是其他工程師設計的發電系統,基地內的其他項目組也開始了要在工地上測試成品。
給各型機器裝著不同的電池,穿著各種型號外骨骼的人在搬磚,甚至還有一堆研究員抱著焊槍去焊鈦合金。
除了工程進度在每日推進還有就是無數的報告被寫了出來。
對于張澍來說現在沒什么太需要他的地方,之前反應推是他帶人親手焊出來的,這次不能了一個總設計師上去搞,李海命令張澍不要插手這是要培養團隊的。不過夠了張澍已經獲得了一個大型項目的經驗,以后再搞這樣的行動他就又經驗了。
不過一月還沒過去基地里就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李院士在實驗途中中毒倒下了主要是化學制劑的原因。
他發現了一種更好的工業生產的液體載體,但是低估了危害性在最后一步時液體的揮發氣體濃度到達的從沒有過的濃度。
和二氧化碳反應后出現的強腐蝕性,特質的防護服面罩無法阻擋,李院士直接吸入了一些,他的助手眼疾手快將人拖了出來封閉實驗室用水清洗全身。
這個現象在實驗時從沒出現過,不過李院士短時間內不能在參與工作了,但是卻完成了幾乎所有的課題。
“怎么樣?”李海作為基地負責人問道。
“不怎么樣,問題不小。”張澍也第一時間過來了,和研究員交流了下。
“這是一種酸性腐蝕氣體,這是已知的所有信息,我們從沒有見過這個氣體,性質一概不知,實驗室里應該充斥里大量的這種氣體了。我們做電池溶液準備了不少材料并進行到了這一步,玻璃不能阻擋腐蝕,防護服的面料到是可以但是只是速度慢。”一個從里面跑出來的研究員匯報。
“塑料可以,會溶于水并和水反應后無害化。”李院士助手補充道,他用的是塑料的面罩,用水是應急試出來的。
“這好辦了,實驗室是密封的,加一層通過室,用外骨骼套上個五六層防護服,背著水進去潑灑就行了。”張澍說道:“外骨骼改造我來搞定,幾個小時就夠了。”
李海點了下頭,接著下令應急小組開始對實驗室封鎖檢查,對實驗室周圍進行清洗。防化部隊進入了最高的戒備,張澍也是快速的趕制了一批特殊外骨骼。
戰士們再多人的輔助下穿上了裝備,背負著中和劑進入了實驗室。
在四個小時的奮戰后空氣中腐蝕氣體的濃度為零了,眾人才算說送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