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張澍被姚老和一個剛到基地不久的老教授叫走了,這位是一個搞計算機算法的大佬,而今天是參加項目審理。
張澍一到直接一摞報告和資料就放在了面前,主要是兩個博士的研究報告,一個是機械手操作和反饋程序設計,另一個是CG現實顯示整合處理算法。
這是兩個張澍已經明確結局的大難題。
首先是動力系統的手部這個的除了大量的復雜機械外,最大的難點就是手部的程序控制反饋,張澍是建立了模型后直接使用匯編從底層直接搞的,當時姚老可看了后短時間里無法改進,所以姚老只能安排人先研究著。
第二個就是動力甲的頭盔顯示器,處理系統相當的復雜張澍自己都是用了2個月才完成的特制系統,幾乎不具備兼容性基地拿到后只能獨立研究,不過他們研究組比較低調。
這次是兩個博士做報告一種論文答辯的場面,先是一個30歲左右的博士對手部機械的報告,他已經解析了張澍的程序,根據國家自產軍用芯片進行了特化和調整,張澍提供的框架在調整后可以適配更多的硬件。
然后是對原理運行,機械的調配,傳感器調整等一系列的內容進行講解,對自己的設計和原有設計的拆解運行理論。可以說下一代的外骨骼的手部設計就是這位博士的了,姚老和其他的人都做出了自己點評和問題,而張澍一直沒有說話。
博士其實對張澍不說話還是有些緊張的,原始程序的編寫難度可不小:“張工,你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嗯,小張說下吧,原始程序是你寫的。”姚老開口問。
“那行,我說下,其實問題不大,我那程序就是湊合能用就行,你寫非常好,通用性和相應速度都不錯。”張澍的話眾人都在點頭。
但是接下來的話眾人就懵逼了:“我這在畫一臺8米級的人型機甲的設計圖,你能做出一個手部的驅動程序框架嗎?”
“額!”博士有一點蒙:“要多久完成。”
“最少一個月。”
“行,我明白了,你們繼續。”張澍說完了。
眾人這還在懵逼那,你小子不是才弄了臺推進器和配套的推進劑嗎,咋又開始折騰新東西了。
不過繼續進行吧。
接下來上到講臺的博士就一眼看去很強,從正面已經看不到頭發了,看年齡應該不到40歲。
對方實際上是真的很強,他將張澍的顯示系統重新編寫了,整體的算法進行了大規模的優化,通過各種傳感器和主攝像器以及主光學傳感器,在經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后生成的圖像顯示在屏幕上。
使用簡潔的界面減少使用人員的信息短時間接受量,減輕人員負擔還能在必要的時候調整顯示的模式。
博士將張澍的顯示框架稱之為天才的設計,現在他改進過的算法并不需要太多的算力就能實現。
各個大佬們都覺的這個人是的個人才,這次張澍卻是第一個說話的:“做一個戰斗機用的全周天駕駛室能完成嗎?”
“將硬件設備型號、傳感器的規格、屏幕的布置這些信息給我,三個月內準能完成。”他自信的回答。
張澍點頭后就沒有在說話,接下來是其他人的時間。
在這場會議結束后張澍又沒事干了,他發覺自從和國家接軌后總有人在搶他的活,不過還好起碼比自己搞得快。
“李海,我要采購。”張澍推開李海的辦公室的門。
“哦,把報表放那吧。”李海一邊寫這東西一邊指了下旁邊。
“對了,李海我要個坦克的維修車間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