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在會議室里隨后進行了對每一個小項目的講解,這些年齡比他大不少的工程師和研究員都開始佩服起來臺上的年輕人。
大多數的小組都能在一到兩個星期內消化并拿出成果,航發團隊更是直接在當場表示15天就能搞出能試車的實體引擎。
可是別的項目組有多輕松化學組頭上的汗珠就有多大,他們承認吃透這個膨脹化合物一個月可能做不到,張澍也沒有難為他們先弄好生產步驟就行其他的慢慢搞。
結束會議后所有人就忙碌了起來,不過化學組的領頭人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人,他知道對未知物質的探索經驗室多重要,無論是他還是其他年輕的研究員都欠缺,不想別人都出結果他沒有他咽不下這口氣他決定請教人。
他那天開完會后和小組討論幾次做了幾天的實驗問了張澍一堆問題,最后沒轍就去找李海他要請自己的老師一個參加過兩彈一星計劃燃料開發的老人。
兩天后這位負責人在嚴密的警衛陪同下向往了首都。
“哦,小譚啊!好久不見了,怎么突然來找我啊。”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依然很好他們來的時候正在小花壇里種東西,他是現在國家化學界的泰山北斗之一。
這位研究員姓譚,名叫譚宏,年齡不算太大就四十多歲,可以說是老人的關門弟子了。
“老師我接了個國家項目但是怕影響進度,有些問題想請教您。”
“還沒做你就來了,那你就走吧。”這個老人毫不留情。
“不是,老師,我是真的不懂,發現者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這位譚宏都快哭了,他怕困難嗎?不怕。
可是他真的沒轍了。
他真的不知道為什么在那種分子式下會如此的穩定。
“拿來我看看吧。”老人從保鏢的氣勢上就回憶起了當年。
譚宏將準備好的資料,給了自己的老師,老人接過資料后慢慢的看了起來。
半個小時后老人起身從書架上去除了一本很舊的書,開始翻找了起來又是十分鐘后,他拿掉了眼鏡。
“雖然諾貝爾獎就那樣,但是能弄明白里面的原理,那他們就欠你一個獎杯了。”老人眼中炯炯有神:“小譚,具體我也不懂,但是過去我看到過相應的假設,這種形式物質合成要你來自己探索了。”
然后轉向警衛并從書架上抽出幾本文檔:“這是我以前抄錄的一下理論,當時被證明不合常理但是它們現在出現,你們知道該怎么辦。”
警衛只是點頭然后就收下了,譚研究員知道這東西將是一套新的化學理論。
“老師,這是當年提出的假設嗎?為什么會廢棄?”譚研究員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