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軌每公斤16000元啊!挺便宜的。”張澍點頭說:“回收固推再利用的話可以將發射壓到12000元,用上特殊的方式回收的主體就只要維修推進器,重新添加燃料,還能更低的價格發射。”
張澍現在覺得兩點五噸的運載量有些少了,但是在國內特殊的體制下張澍的軌道運載成本是真的低,而且發射的周期還短極限的話理論上落地加油,裝載就能直接起飛比可回收的火箭效率高到沒邊了。
今天是圣誕節在張澍的申請下,國家同意了載人飛行,運載機的駕駛員是陳振林工程師于通,軌道機的兩位駕駛員劉云安和新配屬來的郎海明。
張澍特地的在發射前到了宇航員旁送行,這是一個誰都不知道的能否成功的任務,四人穿著這重型的宇航服正在準備登機。
“張工。”四人敬禮,張澍也是回禮。
“怎么樣,緊張不,有啥要求。”張澍還是笑笑的說。
郎海明和他不是很熟悉只有在訓練操作的時候交流過,于通則是直接的說:“能回來的時候在請一頓酒嗎?”
“哈哈哈哈。”周圍的人都笑了。
“張工我能帶個花繩上去嗎?”郎海明問道。
“可以,我看看什么樣的。”張澍問道。
郎海明從衣柜中拿了出來了一個編好的花繩:“我閨女編的,我想帶著。”
“這個沒有問題,放在胸口的儲物袋里就行。”張澍讓工作人員幫他。
小插曲后張澍離開了,四位駕駛員在地勤人員的幫助下登機,開始進行了各個測試檢查,軌道機里面和傳統的飛機不同,張澍使用了大量的頭盔AR顯示加上按鍵和操作桿輔助。
“顯示一切正常。”劉云安匯報這軌道機內的兩人的檢查結果。
“雖然已經習慣了,可是還是震撼啊。”郎海明感嘆道。
“是啊,這樣反倒比傳統駕駛艙更整潔了,上次張工還問我們用全周天的駕駛室是否可以。”劉云安聊道手上的工作不停。
“我覺得挺好的,這樣就用不到玻璃了,結構上能更好一些。”郎海明說到。
“這里是塔臺,準備起飛。”
“收到,運載機準備起飛。”
兩人聽著前面的兩位戰友和塔臺的交流,軌道機內的兩人不經張是不可能的,幽默的劉云安突然說:“真遺憾,咱倆的孩子不能背咱們的名字了。”
郎海明直接笑了,他們這一次是機密飛行只有少數人知道全部的細節。
隨著機體的震動飛機緩緩的起飛了,倆人在駕駛室里最后一次演練,十幾分鐘后運載機的人發來了通話:“到達了預定的高度了,軌道機做好準備。”
“這里是軌道機,收到。”
“這里是塔臺,軌道機使用入軌程序。”
“收到。”兩人按照步驟啟動了程序。
又是一系列的檢查后,操作權交于軌道機,劉云安開始倒數:“三、二、一,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