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和王琪討論完賺錢的問題后繼續他的計算了,他將在海南要塞上支起一個大型電磁軌道平臺,用于低價投射航天器。
其實火箭回收系統是一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現在他要尋找新的方法來解決。
其實方法也不多,第一是和鷹醬一樣搞航天飛機,可是最后還是回到了材料上,航天飛機的巨型推進器和起飛用的巨型固體火箭,這兩個到底是用的什么材料,國家加工工藝實際可能達標了,但是面對材料拿到樣品都不一定能找到方法。
然后就是火箭箭體的外殼也是一樣,我們生產的箭體強度不足和精度也不足,雖然航天部門拿到a型鈦后知道這是外來,可是重量還是太大了而且也太貴了。
張澍只能另辟蹊徑,雖然超導沒有實現但是一種全新的銀合金電阻比純銀還低,加上電磁技術在國家積累和張澍的提升下已經達標了,一臺電磁軌道投射器就是一定程度的最優解。
這個工程國家已經同意了和那門大炮同時建造,預計在19年的8月完全竣工,在這期張澍只能等,所以不敢寂寞的他又搞了一個空天飛機的方案。
這是一個張澍設計的空天飛機使用一個三角翼的托底飛行器,用六臺新型沖壓推進器做動力,將軌道飛行器送到60公里的高度,然后使用飛機自帶的推進器和固體火箭推進器再加力一舉送到空間站軌道。
算上飛行器的的重量有14噸和一架戰斗機差不多,載重可以有2噸物資,這樣發射成本理論上會便宜實際很貴。
張澍看了下自己還有不少錢,于是拉著基地里面一票子的人開始手工制造空天飛機。
而在張澍全國找砸錢找材料的時候,國內外可是一點也不太平,首先是張澍提交的一個圖紙引起了中央的專注。
實用性水培農場主要是要塞在地下,安裝了聚變反應堆后大量的電力除了儲存就只能并網,張澍干脆將多余的電力用于一個大型的垂直水培農場,因為電變的不在昂貴了總體的成本就下來了,駐守要塞的軍人還能動手改善生活和自己搞農業研究。
占地面積為1500平方米一共10層樓高加上海水淡化裝置,這個埋入地下的封閉建筑大概可以提供20畝的種植面積,如果只是中蔬菜之類了面積還能翻倍。
張澍知道國家的水培技術實際其實挺先進的,就主要是成本太高還有就是過于費電了,而張澍做的就是簡化了自動化的技術,在所有的地方想辦法將成本轉嫁到能源上,這樣將整體的成本拉到可接受的程度。
在中央看來這已經是可以試用的技術了,兔子們的種地之魂被熊熊點起了,因為簡化了不少自動化設備需要人工輔助,還能提供不少的工作崗位這些都在成本的可接受范圍,至于電一種不那么可控的聚變推已經使用了,在不靠譜也比已用所有發電方式發電量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