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月練習生生活的耳濡目染,李崇武對于李秀滿正在摸索中的這套藝人模式算是完全看透了。
相較于行業內傳統將歌曲作為產品,而歌手則是產品生產者的形式,李秀滿更傾向于直接將整個歌手打造成一個產品。
這樣做的壞處是很明顯的,直接將人打造成產品,簡直是再赤裸不過的對人的物化,在本就“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更進一步。
但是好處同樣驚人:
過往以歌曲為產品,聽眾和歌手之間的關系是消費者與生產者。
這種關系的粘度并不高,歌手作品好,聽眾就買單;歌手作品差了,聽眾自然也就離開了。
但現在歌手本身就是產品了,聽眾和歌手的關系就變成了擁有者與他的所有物。
這種紐帶的強度明顯要比前一種強得多,只要把產品的外形打磨得足夠漂亮,就算里面的內容物也就是歌曲很一般,甚至是糟糕,聽眾往往也愿意買單。
當然,怎么預防聽眾因此出現對所有物強烈的占有欲,甚至惡墮成“不能獨占就要毀掉”的極端情緒,這就是另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了。
說回李崇武,既然看出了李秀滿想要把歌手整體打造成為產品,那他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后世那些為銷售產品而做的營銷。
李崇武他們知道DEUX還是一個剛出道,沒有什么人氣的新人組合,但是電視機前的觀眾又不知道。
他們看到這個自己從來沒有聽過的組合在表演的時候居有狂粉上前拖拽,就算嘴上罵這個粉絲是腦殘,心里也會暗自嘀咕自己是不是有段時間沒有關注音樂圈導致有些落伍了。
假如這時候他們買音樂雜志來確認,就會看到李秀滿事先動用自己的人脈請那些音樂人發的通稿。
通稿里夸贊DEUX雖然只是剛剛出道的新人組合,但在出道前已經在許多舞臺表演過,擁有極強的實力,被很多關注音樂圈的真正內行所熟知。
當然了,通稿肯定不能完全胡編亂造,畢竟現在的人們雖然沒有互聯網這種便捷的信息源,但這個時代也是有屬于這個時代的信息獲取渠道的,唬爛太過只會被人拆穿。
通稿中絕大多數內容的確是真實的:金城宰和李賢道的確擁有出眾的舞蹈實力;李秀滿的確安排他們出道前在許多小舞臺上表演;他帶著禮物去賄賂音樂雜志編輯等人的時候也的確讓他們知道了DEUX的名字。
但在每一句實話的后面,往往會跟著一句曖昧不明的話語,雖然不明說,但是卻極力暗示DEUX擁有極高的人氣,不知道他們的人就落伍了。
還沒接受過后世的炒作轟炸的人們看了這些文章很容易會信以為真,為了和小伙伴們聊天時不會露怯自然要趕緊買和DEUX的專輯卡帶回來聽一聽。
而等他們來到音像店的時候,卻會發現DEUX的第一批卡帶都已經賣脫銷了,想買只能等兩天,等工廠制作的第二卡帶到才行。
這經典的饑餓營銷自然又是李崇武的手筆,他已經提前讓金大和金二跑遍了漢城的音像店,匿名將所有卡帶都買了回來。
這些卡帶大部分會換掉有序列標識的外殼,重新包裝成后續批次的卡帶再鋪到音像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