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木架構建筑物,其實是可以沒有墻的。這種說法乍一聽好像很荒謬,畢竟,以園冶還活著的那個年代為例,誰家的房子里能夠沒有墻?但是,這樣一種看似荒謬的說法放在中國的木架構古建筑上,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以一座普普通通的亭子為例,石頭臺基上面立了柱子,柱子上面架起了屋頂,這樣的一座建筑物它有墻嗎?沒有。它塌了嗎?也沒有。只因為,中國木架構古建筑物,承重的部分根本就不是墻面,而是柱子。柱子,這才是一座建筑物的承重核心。
之所以要在柱子和柱子之間立起墻面來,最為根本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擋風、隔音、保暖、防雨、保護隱私,而門或者窗想要開在什么位置、開怎樣的大小,這些都是能夠隨意決定的事情。畢竟,墻不承重嘛!
在建筑面積有限的屋子里,通過立起墻面的方式劃分房間,這無疑是非常不劃算的。畢竟,墻壁這個東西是要占有建筑面積的,而且,一堵厚實的墻擋在那里,不管是室內采光還是室內通風,都會受到很明顯的影響。因此,中國古建筑一般不在室內立磚土墻。
沒有墻的話,那么要怎么劃分房間呢?這個時候自然就需要用到室內隔斷了。
隔斷隔斷,隔而不斷,隔出室內的空間面積,但是卻不斬斷空間之間的來往和交互性,這就是隔斷的基本作用。而最為常見的隔斷,就是罩。
以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建筑物為例,為了能夠把三個開間分別隔成三個房間,戶主會選擇在明間左右兩側的各兩根柱子上加裝隔斷。
隔斷沿進深方向延展整座建筑物,如同一堵小小的墻壁,分割出不同的房間。只不過,與磚石構成的墻壁不同,罩這種隔斷,是木頭的。
如同拿木頭做了一堵薄薄的墻壁,并且根據自身需求,在上面開出方形或者圓形的門洞,罩這堵“墻壁”,去掉門洞之后所留下來的部分,往往會通過鏤刻的方式,雕琢出繁復而又精美的花紋以及圖案。
在開出來的門洞上掛上薄薄的紗制簾子,充分保持隔斷隔而不斷的通透性,室內的區域劃分也就一眼分明了。
如同墻壁一般,從上到下一體的這種大的罩,被稱之為落地罩。其他根據造型的不同,還有許許多多小的種類,并不是每一種都會大得如同墻一般。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罩,拿那么大的一塊木料來進行精美的鏤刻,這可不是誰家都有那個財力能夠加以負擔的。
于是,擁有分割室內空間的需求,但是自己家的開支預算又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屏風,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了。
梁家的那一場木質家具發售會,為了能夠和豪華的拔步床風格相適應,在屏風這個類別上,他們所選擇的是形制較為復雜并且造價也較為高昂的曲屏,也叫折屏。
不是單單只擁有一扇屏風,而是從兩扇到十幾扇不等,折屏通過兩兩之間安裝的合頁做到可以自由選擇對折角度,從而較為穩固地立在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