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錦書道德論
“第二篇的斷句可如下。”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
“在我看來,這第二篇的譯文大致是這樣的。”
“天下人們都知道美麗之所以是美麗的,是因為丑陋的存在。知道善良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為不善良(兇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相對而產生,難與易相比對而發現,長和短相比較才得出,高與低在一起而明顯(凸顯),壓抑與抬升的力道相和而體現,先與后是如影相(跟)隨的。這些都是恒古就有的道理。
正是基于這些個道理,當年圣人平日里所做的事情也并非大有作為,行為也不加以夸張也能達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萬物昔日初始之時并沒有什么對比,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沒有可以襯托對比的,成就再大也不自居功。而一旦居功自喜,所以就不能去到(圣人們所到達的高度)。”
“這第二篇言論中所說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覺得是以美丑,善惡、無有、難易、長短、高下、抑升、先后等等對比,而證得失之大道。”
“無為而有為,無據而有之。非圣之圣是為圣,以圣之圣非為圣。”
講完之后,秦無敵依舊還是沒有再多說什么,留下了秦深一個人在草堂內喃喃自語。
秦深盯著手中的新弄好筆記。注記了標點與解釋后,雜亂一堆的文字有了一定的秩序。秦深試著按照自己理解去再次解讀這篇文章。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麗之所以是美麗的,是因為有更可惡的存在而已。所以美之所以美,是由于丑的襯托而已。”
“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為不善良,嗯,大概可理解為兇惡的存在之意。”
“人們認識到善,是由于拿某種不善來比較的緣故。”
“所以有和無相對而產生。呃,是相生相存,有和無相對而生存之,無中生有,有中存無,相互生存之。沒有了無,也不會再有之。”
“難與易通過相比對而,嗯,相輔相成,難與易是通過相互比對而形成的概念。”
“長和短相比較才得出,高與低在一起而明顯。嗯,長的和短的相比較而凸長現形,高與下的相比靠而盈長顯露。確實如此。”
“接下來,意思與聲調相互和應,…有意之聲,無章之音,…音樂和聲音,嗯…這句話師傅老爹不是這樣解的,不是美妙的音樂與煩人的噪聲做對比嗎?先跳過,按我自
(本章未完,請翻頁)
己的理解繼續看看吧。”
“先與后的相比而跟隨而現,這是恒定的道理。恒定的道理?既然之前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事情,又何來恒定呢?果然是譯成恒久之前就被人們所認知的道理,或許更為恰當些。”
“再接下來完全看不明白啊。找一下其他人的解讀看看。嗯,這有個,…當年,圣人以無來處理事情,圣人沒有作為也能將事情做好,不需要言語,以行為也能教化世人。圣人為萬物興起而不辭勞苦,萬物因他得到了更好的生存,而圣人也不占有。做為這么多而不憑功,成就這一切而不據為己有。正因為圣人這種不據為己有的做法,所以沒有什么失去。”
“嗯,這樣去翻譯的話,意境就不同了。怎么會完全對不上?…唔,原來不是錦書版本。”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這版本與錦書版有了小小變化,竟然就是另一個意思了。道化萬千,各有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