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對應虛?不,不,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陳曉曉對瓊尼的話反駁到,“無就是無。虛可是我族的源態,亦可以是你族的源態,但絕不是無。”
“無是空無,空無亦虛。李師所謂之無,雖虛無一物,卻非絕無一物。”瓊尼堅持自己的觀點。
“嗯,確實是這個道理。能容納以存物,是因為虛無。根據守恒交換原理,一物進,則一物出。虛無并非無物,空氣亦是虛無之無,所以空間納物亦是要遵守交換之道的。”秦深是贊同瓊尼的觀點的,“若是至空之無,那么一切都不將歸于不復存在,而不是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無是零,零是空。空就是空無一物,這才是符合邏輯的道理。
我們虛族誕于無,生于虛,存于實,歸于空。方生而不死,死而復生。
按說,我們虛族起源于念,念以成文,而文之創世,正是從絕無而至有之。文至簡化繁之,一生萬,萬生億萬,而至虛生也。”
“既是如此,那么念從何來?”
“零至一為念,生至死為念。花開花謝為念,風起風平為念。高樓起,樓塌了為念。我來了,我走了為念。
我觀眾生,眾生皆念。念從生處而來,往死處而去。我觀眾炎,正負相交而生,高下相沖而生,動靜相和而生。一念生于和,而滅于散也。”
“這是,..你悟到的?”
“在創圣教那段時間里,老頭子對我說的話語。我記著了。”
“唔,原來如此。咳,你若是能悟透念從何來,又怎么會拘泥于這個簡單的邏輯推理中。
這么說吧。曉曉啊,你得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有,什么是無。什么是恒有,什么是恒無。
這篇中的有無,是指星球中發生的有無,既然是受限于星球,則有無就建立在星球之有的基礎上,那就不是恒有與恒無。而是相對有之,相對無之。
所以祖師的道德論,受限于其人生觀的局限,基本難以跳出其生活的星球。而我們道德觀,則受限于宇宙的局限,難以跳出其外。
真正的恒有與恒無,則是超脫出我們的思想范疇之外的有無。那種邏輯概念中的有無,通常是指絕有與絕無。
那是我們不愿發生的難以預測的結果,因為我們現在也難以去判定真正的恒有與恒無到底還會不會產生相互間的轉變。”
“好的。我明白了。我們虛族雖然是無中生有而產生的,但并不是真無。這就是你們想告訴我的。”
“不錯。就是這樣。”
“可是,為何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么?”
“對的。我也有這個感覺。要不我們再仔細琢磨研討一下。”
見陳曉曉與瓊尼都還有疑惑,秦深把自己所悟到的道理給分享了出來:“無之以為用,無以為用,這里其實是無之以為容吧。實有則可以將其利用,空無則可以作為容納。”
“有點意思。不過還是有些不對勁。金火為轂、水土造埴、木鑿為牖..不對,不應如此……”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捻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當其無有,…我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