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錦書道德論
“今日學第十九章,首先也是對文章斷句。”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
“這第十九章自古以來就是爭議頗多的,為何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后學道者對這段話的譯文存在諸多歧義。我們先來對比一下。通過爭議之譯文,首先來看下他人認為文中說的是什么內容。”
“隔絕聰明摒棄智謀,子民們會獲得百倍于現在的好處。
(聰明與智謀都被拋棄和杜絕,社會回到初始民風淳樸的時候,相互間沒有勾心斗角,會比現在好百倍不止。這是他們認為的愚民的好處,民愚之則[]民風淳樸之。)
隔絕仁愛摒棄大義,子民們將恢復孝順和和善
(他們認為隔絕親情摒棄道義,通過執行嚴格的法令來約束人民,子民將回到道之初,孝慈都引以為常的時候。)
隔絕巧詐摒棄榮利,強盜與小偷不會再出現。
(他們認為如果將巧詐與榮利之心都隔絕消除,偷盜的行為從此不會再有。)
這三句話,因為文字尚未完備,所以政令實施推行的時候就必須對下面的人有所囑咐。
(以上這三句話,因為文字普及教育尚不夠完備,所以發布法令的時候就有地方需要囑咐。區別對待,分類實行。)
看到質樸就擁有了樸素,
消除私心就減少了欲望,
杜絕學識就沒有了煩惱。
(表面的樸素與真正的樸素,減少私心與無欲無求,不學上進與無憂無慮。)”
“愚民,絕欲,禁奇巧之學。只要用心去揣摩一下,就能很容易地分辨,這些思想顯然都不是李師的想法。
但是某些存有私心與邪念的人就是這樣,把如此荒唐的譯文,硬拗成是李師的思想灌輸給世人。
這樣做是不對的。所以我才會將它拿來作為反面教材進行講解說明。
用陳閑說的話就是:愚民是為天下太平乎?絕欲是以家慈子孝乎?禁巧是可絕偷盜蒙騙之人乎?
偽道者,不合于天之行,難容于地之變,不融于人之心。是故文未足,則偽道愈多。道之不暢,愈難通行。
道難行,李師卻悟而傳道于天下。是以辨其道之真偽,需觀天地之輪轉,察風水之陰陽,明人心之變化。
下面的譯文,就是我與陳閑辯論而得出的,你來分辨下他是否更符合李師的道。”
“人人平等,沒有圣賢之人,拋棄掉陰謀詭計、坑害他人,社會回到初始民風淳樸的時候,相互間沒有勾心斗角,會比現在好百倍不止。
仁愛之道不再需要宣揚,拋棄掉所謂的俠義精神,子民將回到道之初,孝慈都引以為常的時候。
(那時候,親情和道義都不再需要呼吁提倡,社會回到初建時的風氣,大家都將孝順和慈愛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