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在團部聽著史大凡和成才的匯報,摸清楚了代縣的情況,周邊的路野也是他的目標之一,但是同時發起進攻可以,沒什么問題,可是這么大的防區,僅僅是憑借獨立團,是沒有能力控制住而且防守好的。
這時候的張偉就開始有些煩惱了,要知道,百團大戰之后,就鬼子會不會在中國陷入困境這一問題,參謀總長杉山元找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商量如何回答天皇。商量的最終結果是:必須繼續對中國實行全面的軍事壓迫,特別是華北治安問題嚴重,要集中陸軍和航空兵在該地區作戰。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鬼子的東京大本營每年頒布“對華作戰指導計劃”時,都規定該年度為“解決中國事變”的最后期限,可直到一九四一年,龐大的日軍仍陷于中國戰場上。
因此,這一次,陸軍省次長阿南惟幾在會上明確表示,他本人“對積極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更加憂慮”,加上歸國的筱冢義男對八路軍的高度評價,以至于西尾都有一些懷疑他給大本營發回去的書面回應指導內容,是不是應該再次改一下。
西尾壽造的核心觀點是:想要結束在中國的戰事,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作戰。
急于“取得顯著成果”的情緒,已經演變為侵華日軍普遍的焦躁。焦躁源于這樣的矛盾:不能不作戰,不作戰就等于原地消耗,既不能得到日見短缺的給養,也無法掠奪國內緊缺的資源,更無法談及“給敵人以更大的壓力”從而結束戰爭。但是,又不能大規模作戰,且不說大本營要縮減在華兵力,僅就現有兵力來講,如果大規模作戰就無法鞏固占領區,且數次作戰證明,中國軍隊一打就跑,是無法捕捉到他們的主力加以殲滅的。
西尾壽造決定,鬼子今后的作戰方式應為“短距離截斷作戰”。即為節省兵力和減少消耗,不與中國軍隊遠距離大縱深作戰,而是取短促突擊的方式。
而華北方面軍的負責任崗村寧次,對于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想法,要比西尾的指導要純粹的多,直接自己拔掉了釘在根據地里面的三顆釘子,接著全面退出抗日規矩地的范圍,龜縮縣城,以正太路為輻射地區,只防守距離正太路近的縣城。
像安化,萬化,羅昌,都屬于被放棄的地方,所以129師才能夠這么容易的攻堅并且站穩腳跟。
上高會戰剛取得的勝利的KMT已經有一些飄了,張偉也聽到了不少的風聲,八路軍和晉綏軍的摩擦也越來越多,好在他們隔壁防區的是358團,楚云飛倒是沒什么動靜,估計也沒什么心思惹張偉。
畢竟張偉這個人吧...有仇不喜歡隔夜...楚云飛這種聰明自知沒有必要給自己樹立起這么個敵人。
41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這一點八路軍剛剛結束百團大戰,皖南事變的結束給了合作帶來的重大的決裂風險。
張偉一琢磨,這腦袋都要大了起來,這糧食的問題剛要解決,這代縣和路野,是拿還是不拿,張偉也是沒什么把握。
一個人想不明白,那他娘的就不想了,大家伙一起來想,想好了,咱就去煩旅長。
然后張偉就把營級干部包括一些軍事骨干都叫到了團部。
三個營長,政委,還有史大凡,成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