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叔您看,前面那家正在裝修的店鋪,就是秋生準備開店的店鋪。”
張恒,九叔,文才。
三人結伴,來到了秋生的店鋪前。
因為還在裝修,鋪子看上去有些亂。
除了秋生以外,還有七八個工人忙前忙后,滿屋子都是新家具的味道。
“師父,你們怎么來了?”
秋生向外一看,發現了張恒幾人,非常開心的迎了上來。
“這地方不小啊!”
九叔在店鋪里轉了轉。
“是不小,前后三十步,左右五十步,后面有個后院,上面有個二樓。”
秋生為九叔介紹道:“以后這里建好之后,我打算在一樓會擺十二組柜臺,賣些中檔的胭脂,水粉,香包,荷包,還有些國外來的小玩意。”
“二樓再弄成雅間,招待有身份的貴客。”
“貴客來了,不用像普通人一樣的亂轉,往雅間里一座,就有侍女端著東西送過去,讓貴客親自過目。”
秋生跟在九叔后面講解著。
聽到這樣的話,九叔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忍不住問道:“那得用不少人吧?”
秋生美滋滋的說道:“我算過了,一開始兩個人負責一組柜臺,大概八個人就夠了。”
“后面要是生意火爆,人數恐怕就得翻倍,不過在工錢開支方面,其實是用不了多少錢的。”
“我這里不要男人,只招女店員。”
“管吃住,每月再給半塊大洋,十里八村有的是人來。”
這年頭,工廠不多,招收女工的地方就更少了。
家里有姑娘的,也就在家做做飯,洗洗衣裳,割割豬草,出去賺錢你根本沒地方去。
管吃住,還有大洋拿,絕對是搶破腦袋的好差事。
遠了不說,做一年,怎么也有五塊大洋,回頭再添置點,開春都能給家里添三頭小豬仔了。
要知道,這年頭能在家里養三頭豬的家庭,那可是了不得。
“恒哥來了!”
轉了一會,秋生的姑媽也來了。
秋生的姑媽看上去五十多歲,偏胖,穿著一身綠色旗袍,臉上的妝很濃。
一見張恒,秋生的姑媽就熱情的不得了,連一旁的九叔都顧不上了。
因為她已經問過了,連買鋪子帶進貨,全都是張恒出的錢,一口氣就借給了秋生一千大洋,而且還不要利息。
從今以后,這任家鎮十字路口上的獨棟二層小樓,就是秋生的產業了。
有這間店鋪在,別說賣胭脂,就是什么也不賣,每年光是收租就餓不死。
如今金主來了,誰還顧得上九叔。
“阿姨,您不用忙了,我跟師叔隨便看看就行。”
張恒有些不適應秋生姑媽的熱情。
因為她一個婦道人家,并不懂師兄弟之間的關系。
在她看來,這是秋生攀上高枝了。
但是在張恒看來,他對秋生的投資,回報率遠遠不止一千大洋。
未來,等錢水,張大膽,秋生,文才這幫人成長起來,都會是他的好幫手。
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師父他們終究是會老的,未來還得看年輕人的。
有這幫人的支持,未來的茅山高層必有他的一席之位。
甚至說句不好聽的話,到時候想不選他都不行。
不選,就是要搞分裂。
搞到最后弄出個新茅山,祖師爺臉上都沒面子。
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要知道唐宋時期,凈明派就因為這種事分裂出了一個閭山派,人腦袋都打成豬腦袋了。
鬧到最后,連上界祖師都驚動了,降下了一張‘樹大分根’的法旨。
也虧得有這張法旨,不然非得跟華山派的劍氣二宗一樣,拼個你死我活。
“不錯,不錯。”
“地方大,還在街口,是個好地方。”
九叔幾圈轉下來,越看越是滿意:“弄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