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去深入的探討思考角度,以及代入思考的問題,它的內容太豐富了,三言五語很難說的透徹。
我們要做的,就是先對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因為我要用到。
拿交友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歸類。
先說說,在我們同齡人中常見的角度。
1,感覺角度,我喜歡他,所以愿意跟他交朋友,我不喜歡他,所以就疏遠,這就是本我角度。很純粹的個人喜好。
2,規則角度,我們的父母會告訴我們一些知識和經驗,我們從書本上也能學到一些相關的經驗,善良的人、博學的人、大方厚道的人,我們應該交往。
我們以我們認可的規則作為評判標準,看對方的長處,盡可能容忍對方的缺點。”
小巫師們思考,以及點頭,確實,分析他們自己的交友思路,基本就是這樣兩種,憑感覺,以及講規則。往往會混合著用。
厄尼這時繼續道:“成年人,至少比我們多了一種角度,且基本以這種新的角度為主導。那就是實用角度。
麥克米蘭家族箴言,有這么一句話:當你對他人有用時,你的朋友往往可以很多。
這話顯得功利,甚至殘酷。可它卻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一條主要羈絆。
都說人是社會動物。我在這里問,人為什么是社會動物?
或者可以這么問,暴龍需要社會么?”
漢娜和羅恩不懂什么是暴龍,厄尼就專門讓赫敏解釋了一下。
厄尼繼續講:“人成為社會動物,是生存需要。合作才能更好的生存。
就像我們今天這頓燒烤,有人負責擺桌,有人負責清洗,有人負責烤制,大家分攤了工作,都不是很累,都吃到了不錯的食物。
遇到猛獸,大家用槍矛圍攻,就好過單打獨斗。
那么鄧布利多校長遇到猛獸呢?不需要幫忙對不對?
鄧布利多校長,就是巫師群中的暴龍。獨自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生存問題,但社會性已經深埋在人的遺傳基因中,在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也養成了該種習慣。”
對‘遺傳基因’這個概念做了些解釋,厄尼才繼續道:
“依靠社會,能更便利的獲得所需,鄧布利多校長不用為了穿棉衣就自己去織布,為了造房子就自己當木匠、泥水匠……
說這些,無非還是想要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你樂不樂意,利益互動,在我們的人生中都是必然的,且占重要席位。”
厄尼頓了頓,才又道:“也許對你來說‘朋友’這個概念很神圣,容不得功利去污染。
但詞匯是由人發明和定義的,自然也能根據自己的習慣改變。比如朋友未必就不可以分為摯友、知己、發小。
這就是一種叫法習慣,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我們必然會添加實用界定角度。
比如說你將來要工作,某人的性格你不喜歡,從規則角度衡量他也算不得多好,至少不符合你對朋友的定義,但你則沒有不與其共處的能力,你跟這種名為同僚的人一起工作,甚至合作做一個項目,要怎么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