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爹暗示了一下村長,有哪幾戶這幾年幫襯過周家。到時給個優先照顧,至于他們有沒有抓住機會,那就是不在周老爹考慮范圍內了。畢竟周老爹和村長說的意思是為了這些年村里的幫襯,所以求到大舅子那里把方子拿出來回報村里的,至于只給五戶人家,一是許家舅舅只答應了賣五家,二也是為了大家好,畢竟鎮上哪怕加上府城能賣出多少是有定量的,別到時候大家忙活了半天賺的錢還不夠吃個包子的,反而東西都砸在手里賣不出去,得不償失。
周老爹和周文健兄弟幾個也明說了,這次賣方子的錢家里就不留了,都給周默當零花,三兄弟都表示沒意見。
家里的許氏也和小許氏商量著讓小許氏第二天回娘家怎么和許舅舅通氣,還有把這幾樣東西怎么做教給娘家,既然都要教外人了,何況是許氏娘家,而且對外的說辭還是小許氏的嫁妝方子,許家怎么能不知道怎么做呢。
次日寅時末,周文健夫婦就起床準備回娘家的東西;栗子、山楂、拐棗各二十斤,藤梨也裝了十斤,還帶了一條肉和一籃雞蛋。以前每次無論是許舅舅家來人還是許氏或小許氏去,都是拿回來的東西多,拿過去的少,許舅舅是一直幫襯著妹妹也是女兒女婿一家。
這次東西許氏讓周文健準備的很足,還交代小許氏一定要把娘家教會較好了,一天時間不夠,就住一晚再回。
許舅舅所在的大槐村已經靠近府城了,是個由外來人口落戶組建的村子,所以沒有大姓戶族,最多也就十幾戶同姓的,但因為靠近府城,所以相比于周家村更富裕,人口也更多。
周文健拉著板車走了將近一個半時辰才到,一進門小許氏就看到在院子里忙活的許舅舅。
“爹~”
“娟子,文建。你們怎么這個時候來了,出什么事了?”許舅舅以為出來什么事情驚了一下。
“沒事,沒事。岳父,是娘讓我倆來串串門子。”周文健憨憨的笑著說,在屋門口還拉著板車呢,也不好細說什么。
“啊?”許舅舅看看女兒女婿,再看了眼板車知道應該是妹妹交代兩人過來的,“那進屋再說,吃了早食沒啊,老婆子~文建和娟子回來了,你準備些早食出來。”許舅舅又沖著后屋喊道。
“爹,不麻煩了,出門前我和夫君都吃過了。”小許氏阻止道。
“姐姐,姐夫,你們來啦。”先迎出來的是許舅舅的小閨女許燕,剛剛十歲。
許舅舅有兩女一子,兒子許松今年也是十八,不過許松在去年就成親了,取的是同村的楊氏。
等周文健把板車拉進院子里,許家的人都出來了。周文健連忙招呼小舅子把東西都搬進廚房。
看著一車的東西,有肉又有蛋的,許舅媽說道:“來就來,怎么還拉這好多東西來,等你們回去了,都捎帶上拿回去。”
“岳父,岳母,我爹娘有事讓我倆來找你們商量。”周文健壓低聲音跟許舅舅說道。
許舅舅和舅母對視一眼,以為妹妹和妹夫又遇到什么難事了,趕緊把周文健夫婦迎進堂屋說話。
“爹,娘,是這么回事······”幾一家人都在,小許氏就把這幾個月的事情娓娓道來,當然關于磨芋和家里的其他打算是沒有說的。“所以公公婆婆讓我們來,一是把這幾個方子教給家里,這里離府城近你們做了去府城賣也能給家里增加些進項,二是統一一下口風,就說這方子是家里給我的嫁妝方子,是爹你憐惜照顧我們家,才勉強松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