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到,涼風至,寒蟬鳴。
兩排梧桐樹之間的山林泥土路上,一位少年正背負一捆木柴,嘴里哼著鄉謠小曲兒,不緊不慢的走著。
少年腳步輕盈,踩著腳下落葉沙沙作響。
翠萍山地處中洲東北境翠萍州。
翠萍州之名,也由此而來。
山中草木茂林,但多為梧桐樹,而且這里的梧桐樹,在整個中洲算的上是最好的木材。
少年背后的柴木,是這翠萍山頂獨有的較小的懸鈴木枝。
此樹枝堅韌,不易折損,民間多用作農耕鐵器的手柄。
每日拂曉黎明,少年便要去翠萍山頂砍這些木材,日落就下山,給山下小村人們送去木柴。
隨著少年走到小路盡頭,不遠處,一個山野村莊映入眼簾。
少年展了展身子,走下小山坡,之后沿著從村子蜿蜒曲折而出的小泉,走向了不遠處的村莊。
少年名叫陳雙,是山里小鎮獨有的陳氏族人。小鎮人大多數都習慣叫他“小雙子”。
地處翠萍山腳下的山野村莊有個儒風雅韻的名字,叫挽溪鎮。
挽溪鎮是整座翠萍山周圍獨有的一處山野村鎮,在翠萍山南部的山腳。
山泉從小鎮北部流出,半環小鎮邊緣,途經小鎮三巷十六路,幾經蜿蜒,最終流進下游大河。
山腳到挽溪鎮不過二里地,腳程也不算多。
此時,陳雙已經進入到小鎮。
挽溪鎮東頭有三戶人家,位于最東頭的是溪頭李婦人家,鎮子里的人都喊李姓老婦人李婆婆。
木門碎瓦礫的家門前,李姓老婦人正彎著腰,給自家門前圈養的幾只紅雞喂食。
婦人見到負柴木的少年,抬頭眼神溫和的問道:“回來啦?”
少年點了點頭,微笑著回應道:“今天運氣好,讓我給碰著了好些比較好的木材,所以回來的比較早些。”
少年說完,略微停頓一下,隨后又問道:“李婆婆,朱淮這時候已經去學塾了吧?”
李姓老婦人點了點頭,嘆息道:“我們小淮子生病了,昨兒個也不知道去哪瘋玩兒去了,回來的時候就已經著了涼,今天可能去不了學塾了。可能又要麻煩你,在陳先生那里給我孫兒告一天假。”
生病了?陳雙有點詫異,昨天小道士還跟自己去鎮子西頭捕魚,那時候明明好好的,還跟自己交代今天要有大事兒要做,還叮囑少年別忘了。陳雙覺得多半又是朱淮耍無賴了,不然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生病了?
“小道士”是陳雙給朱淮起的小名,小鎮大街小巷的孩子都喜歡叫他小膽兒道士。
朱淮比陳雙要小三歲,而且整天穿著自己那大頭爹從城里帶來的小長衫,那長衫穿在朱淮身上,寬袍大袖,像個小道士,所以陳敬秋就給朱淮起了個小名兒,小道士。
少年不再多問,馬上又扛起了木柴,準備回家。
“那好,待會兒我先去給家里送過去這些木柴,再去學塾一趟,我這邊有些草藥,能驅寒,待會兒可以給朱淮送過來。”
少年說完,便起身離開。
鎮子有三條小巷,水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