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士氣重振的華軍再次出發,繼續向西推進了四十里。
直到日落晚飯時,王爺還在為昨夜做出的選擇而惶恐不安。
世上最讓人“驚魂未定”的便是“后怕”。
還是那句很簡單的話:
作出選擇總是相對容易的。但如果選擇錯誤,沒有改正的機會。
對,這是戰爭,沒有改正的機會!
繼續前進,十五萬人極有可能是糧盡水絕、全軍覆滅的下場。
但凡重大軍事決策上拿主意的時候,總會有一堆人在主帥身邊“嘰嘰喳喳”。
這個說前進,那個說后退,這個說東,那個說西。反正說對了就有功勞,說錯了也是主帥做決策,責任推不到他們身上。
這種便宜大家都會去撿,最被動的就是統帥,因為他是最終的決定者,也是責任的承擔者。
秦王思慮再三,把所有將領召集起來,不出所料的是,他們有的說前進,有的說撤退,而其中建議撤退的占絕大多數。
直到那一刻四皇子終于明白了,召來這些將領是沒有用的:主意還得自己拿。
“前進!敵人一定就在附近!我的判斷是對的,我的判斷一定是對的!”
他的內心反復強調著這句話,同時盡可能地想要讓自己輕微顫抖的小指平靜下來。
是的,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無數個夜晚孤燈下熟讀兵書、苦苦思索的努力。要相信無數次戰場廝殺累積起來的經驗和“直覺”。
士兵們開始“無憂無慮”地做著飯。
這時王爺下了一道命令,做飯之前要先挖個洞:在洞里煮東西,以防止煙火冒出被敵軍發覺。
這個不難理解,那冒上青天的炊煙,要是被敵人發現了,比直接派出最快的輕騎去通知對方“老子來打你了”還要管用。
一位個頭挺高、眼神很明亮的小兵麻利地刨著沙土,開始跟身邊的老卒閑聊:
“老劉啊,要我說咱們今日行軍速度不緩不快、步步為營,其實遠沒有你想象地那般不好……”
十五萬人馬,如果行軍速度過快,隊列很容易被拉長,導致首尾不能兼顧,這樣就會被敵人抓住破綻各個擊破。
但如果行軍速度過慢,又怎么去抓到那些天生就會騎馬的北匈人呢?
被稱作“老劉”的人是一位四十多歲的老卒,輕輕搖了搖頭,嘆了口氣:
“遙想當年大元帥帶我們北征之時,那叫一個兵貴神速啊,那家伙嘖嘖,一天能夠急行軍兩百里,直接把強大的匈奴帝國打成兩半,分為現在的北匈奴和南匈奴……”
原來強悍無比的匈奴王朝一分為二是拜那位大元帥所賜!
年輕小兵沉默不語,將老劉提起大元帥時眼神里的那份熾熱看在心里,再悄悄嘗試把濺在臉上的“唾沫星子”拭去,沒曾想竟然抹得更加“均勻”了。
“不過也不怪咱們王爺,畢竟那位大元帥在峣山一役中,能把旗下副將、校尉乃至伍長等共計兩千一百零八人所有人的全名記得一字不差!拿大元帥對比,對秦王殿下確實有點苛刻了……”
依靠這等智絕,別說是十五萬,就是五十萬大軍也會被指揮得有條不紊出神入化。
“那個大元帥,真的有那么厲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