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約翰遜的談判并不順利,對此耿植早有心里準備。
約翰遜愿意嘗試合拍電影,但是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由他們夢幻公司指定導演。耿氏可以安排一個副導演輔助。
耿植怎可能同意這樣的要求。
夢幻指定的導演,肯定不會是華國導演。一個完全不理解華國歷史文化的美國人,怎么將華國的歷史故事拍出真正的韻味?
約翰遜卻很堅持:“電影是否成功,不是看電影表現出了什么樣的韻味。我們都很清楚,歷史可以拍成電影,電影卻不是歷史。對于我們來說,電影甚至不是藝術。它只是商業。它只有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在我們看來才是真正成功。而北美市場,是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票房市場。如果完全迎合華國影迷的品位。北美市場就有可能找到滑鐵盧。”
他說完還補充了一句:“在北美,從來沒有華國電影能在票房方面取得過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耿植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華國導演確實在好萊塢取得過成功。但那是在好萊塢以美國思維拍攝的電影。而且成功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但這個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他同意讓夢幻指定導演。
“約翰遜先生。電影確實不是歷史,但歷史電影必須包含歷史。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特定元素。在對待這類電影時,我們不應該考慮抹去那些元素,而是應該可考慮如何讓那些元素融入電影情節,并且讓絕大多數影迷能品味出來。”
耿植對電影有自己的理解:“商業上的成功,當然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也有很好商業電影導演。相對于美國人對華國文化理解的難度,華國人對美國的理解則容易得多。畢竟兩國的文化底蘊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熟悉美國文化的華國導演,更容易將一部華國歷史題材電影,拍成同時被兩國影迷都能接受的商業電影。”
他說到這里,笑著問:“我想在好萊塢找一個真正了解華國歷史文化的導演,遠比找一個了解美國文化的華國導演難得多。甚至可能一個也找不到。”
約翰遜聽他說完,才說:“所以我們需要副導演。一個如你所形容的華國副導演同樣可以發揮那樣的作用。”
耿植不以為然:“如果我們投資拍這部電影,最大的可能,是導演負責制。副導演幾乎沒有話語權。約翰遜先生,你得相信,那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
正是因為如果兩家公司合資投拍電影,導演負責制是最好的選擇。
要是制片人負責制,制片人由哪一方擔任,如何分權,那更加麻煩。
那倒不如有制片人負監督責任,監督電影制作預算的開支,監督演員的選擇等等。而電影的制作,則完全有導演主導。
事實上,耿植本身也更傾向于電影制作由導演負責。但他不能那樣做。因為導演負責制很容易讓導演放飛自我。最后拍出一部藝術上巨大成功,商業上卻一敗涂地的電影。
嗯,參見《東邪西毒》。
約翰遜也正是抱著這樣的擔心,才會對這個條件捉著不放。
在吃過早餐后,雙方就在約翰遜的房間內開始了初步的正式談判。在談到導演問題之前,雙方已經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初步的共識。
比如說,電影的投資由耿氏提供劇本。選角需要雙方共同決定。雙方投資比例為6:4,耿氏六,夢幻四。
又比如說,在發行和版權銷售問題上,雙方也初步達成了一致。美洲之外的市場由耿氏負責。美洲由夢幻公司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