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朝繁榮,其它地方的人們便因此蜂擁而來。
商人逐利,或許畏懼戰爭,但不會逃避機會。曾經武朝與遼國的戰爭中,亦是節節退敗,談判后交付歲幣,說起來喪權辱國,但其后雙方互市,邊貿的利潤便將所有的空缺都填補起來。金人蠻橫,但頂多打得幾次,或許又會落入曾經的循環里,京中雖然不算太平,但出現這種真空的機會,百年內又能有幾次?
外地的大商戶們著眼于邊貿互市的利潤,中小商戶們即便運輸貨物來到京城,也能大賺一筆。而外地的豪紳、望族則覬覦此時京城的權力真空,推動著其下的官員、商戶入京,抓住機會,要分一杯羹。聽說了此次南侵之事的文人、書生們,則胸懷救國之念,來到京城,或推銷救國理念,或投效各方大員,試圖尋找出仕之機。總之,京城便因此愈發熱鬧起來。
在白道與明面上的情況已如此繁榮,****、綠林間的動靜,也并不太平,習得文武藝、報于帝王家,即便進不了高大上的帝王編制,找一些高門大戶、世家豪族抱抱大腿,也常是綠林中人的一條活路。此時,各種****、綠林人士也都朝著京城聚集過來了,或是獨身一人,想要以武出名,或是大小團伙,各懷志向。而在女真人去后,對于武人的宣傳也起到了不少作用,以至于最近這段時間,城內城外的每每傳出宗師高手以武會友的盛會,倒也有些武林名宿、又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拼著狠勁在京中打出了名頭。
至于掩藏在這波武人風潮之下的,因各種權利斗爭、利益爭奪而出現的暗殺、私斗事件,屢屢爆發,層出不窮。
京中原本各領的綠林名宿、****人物,因此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守城戰中幸存下來的高手、大佬們或受到新人挑戰,或已悄然退隱。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葬舊人,能夠在這段時日里支撐下來的,其實也不算多。
下層綠林的拼斗,官場利益的傾軋,豪門大族的角力,在這段時間里,錯綜復雜的聚集在汴梁這座百萬人的城市內外,與此同時,還有各種新鮮事物,新鮮政策的出臺。聚集在城外的十余萬軍隊則已經開始籌劃加固黃河防線。各種聲浪與訊息的匯集,給京中各層官員帶來的,也是龐大的工作量和暈頭轉向的工作狀況。這其中,開封府、巡城司、刑部等幾個部門最是首當其沖,刑部的幾個總捕頭,包括鐵天鷹、陳慶和、樊重等人在內,都已經是超負荷運轉,忙得不可開交了。
刑部的總捕頭,一共是七名,平時主要由陳慶和坐鎮京師,管得也都是大案要案。只是往日里京中大勢力眾多,綠林的狀況反而太平——有時候如果真出什么大事,刑部的總捕通常管不了,那是各個大勢力自然而然就會解決的事——眼下情況變得不一樣了,原本回到刑部述職的鐵天鷹被留下來,后來又調動了樊重回京,他們都是江湖上的一流高手,聲名遠播,坐鎮這里,終究能震懾不少人。
前不久鐵天鷹盯緊秦府和寧毅,算是揣摩上意后的結果。密偵司與刑部在不少事情上起過摩擦,其時由于北伐是主調,右相府圣眷正隆,連蔡京都自覺避讓三分,王黼就更是乖覺,后來在方七佛的事件里,鐵天鷹也被寧毅狠狠陰過一回,此時找到機會了,自然要找回場子,一來二往間,也就正式對上了。
蘇檀兒的事件過后,鐵天鷹才陡然發覺,如果雙方死磕,自己這邊還真弄不掉對方——他對于寧毅的古怪性格有所警惕,但對于陳慶和、樊重等人來說,覺得他未免有些大題小做,待到確認蘇檀兒未死,他們放下心來,趕快去處理京中堆積如山的其它事情。
鐵天鷹這邊也是各種事情壓下來,他忙得頭暈腦脹,但當然,事情多,油水就也多,不管是豪門大族還是初出茅廬想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新秀,要在京城站住腳,除了敢打敢拼,誰又能不給刑部一點面子,疏通疏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