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九千黑旗精銳屯集于此,保證這邊的技術不被外界輕易探走,也使得來到集山的鏢師、軍人、尼族人無論有著怎樣的背景,都不敢在此輕易造次。
數年以來,雖然具體的技術并不外流,但對于格物的基礎理念,黑旗方面卻是向外界敞開的。市集上由寧毅等人最初編纂的《格物初探》、《萬物之理》等小冊子賣得極為便宜,由物理、化學、數學的基礎道理,最終渲染出只要有足夠的計算力和深入的探索,便可窮究天地萬事萬物的前景……這些理論在歐洲的發展可能極為曲折,但在東方,人們在格物方面的忌諱其實不多,寧毅又已做出弒君這等大逆不道之舉,外界對這些東西反而能更為平靜地看待。
這些小冊子自暗地里流出,武朝、大理、中原、女真各方勢力在私下里多有研究,但最為重視的,恐怕一是君武的格物院,二是女真的完顏希尹一方。大理乃是和平的國家,對于造武器興趣不大,中原各地民不聊生,軍閥目的性又強,即便取幾本這種小冊子扔給匠人,毫無基礎的匠人也是摸不清頭腦的,至于武朝的眾多官員、大儒,則往往是在隨意翻看之后燒成灰燼,一方面覺得這類歪理邪說于世道不好,窮究天地顯然心無敬畏,二來也害怕給人留下把柄。因此,即便南武文風興盛,在眾多文會上謾罵國家都是無妨,于這些東西的討論,卻仍舊屬于大逆不道之事。
集山一地,在黑旗工業體系內部對格物學的討論,則已經形成風氣了,最初是寧毅的渲染,后來是政治部宣傳人員的渲染,到得如今,人們已經站在源頭上隱約看到了物理的未來。例如造一門大炮,一炮把山打穿,例如由寧毅展望過、且是目前攻堅重點的蒸汽機原型,能夠披鐵甲無馬奔馳的戰車,加大體積、配以槍炮的巨型飛艇等等等等,許多人都已相信,即便眼下做不了,未來也必定能夠出現。
位于上游軍營附近,華夏軍工程部的集山格物研究院中,一場關于格物的討論會便在進行。此時的華夏軍工程部,包括的不光是工業,還有農業、戰時后勤保障等一部分的事情,工程部的研究院分為兩塊,主體在和登,被內部稱為上院,另一半被安排在集山,一般稱作下院。
幾年以來,這恐怕是對于研究院來說最不平凡的一次討論會,時隔數年,寧毅也終于在眾人面前出現了。
“……關于未來,我認為最重要的節點,在于一個獨立存在的動力體系,像之前大概提過的,蒸汽機……我們需要解決鋼鐵材料、鑄件切割的問題,潤滑的問題,密封的問題……未來幾年里,打仗恐怕還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但不妨加以留意,作為技術積累……為了解決炸膛,我們要有更好的鋼鐵,碳的含量更合理,而為了有更大的炮彈動力,炮彈和炮膛,要貼合得更緊密。這些東西用在火槍里,火槍的子彈可以達到兩百丈以外,雖然沒有什么準頭,但那個炸掉的大槍膛,一兩次的失敗,都是這方面的技術積累……另外,水車的運用里,我們在潤滑方面,已經提升了很多,每一個環節都提升了很多……”
“……物理之外,化學方面,爆炸已經相當危險了,負責這方面的諸位,注意安全……但一定存在安全運用的方法,也一定會有大規模制取的方法……”
“……農業方面,不要總覺得沒有用,這幾年打來打去,我們也跑來跑去,這方面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淀,尚未看到實效,但我反倒認為,這是未來最重要的一部分……”
討論會基本上是目前華夏軍研究的進度報告,報告完后,寧毅在前方做了陳結。下方的兩百余人,多是匠人出身,許多人最初甚至不識字,開始的那些年里,寧毅只能交代任務,倒是沒有討論的必要,最近三五年間,最初的格物啟蒙漸漸完成,其中也加入了一部分寧毅親自教的年輕學生,會議中才有了這類展望存在的意義。下方有些人雙眼發亮,大點其頭,有些人眨著眼睛,努力理解。
會堂后方,十三歲的寧曦坐在那兒,拿著筆埋頭書寫,坐在旁邊的,還有隨紅提習武后,與寧曦形影不離的少女閔初一。她眨著眼睛,滿臉都是“雖然聽不懂但是感覺很厲害”的表情,對于與寧曦挨著坐,她顯得還有些許拘謹。
寧曦幼時性情純真,與閔初一常在一起玩耍,有一段時間,算是形影不離的玩伴。寧毅等人見這樣的情況,也覺得是件好事,于是紅提將資質還不錯的初一收為弟子,也希望寧曦身邊能多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