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感覺并不像儒家治世那般恩威兼行,施恩時使人溫暖,施威時又是橫掃一切的冰涼。成都給人的感覺更加清明,相對而言有些冷。軍隊攻了城,但寧毅嚴格不許他們擾民,在許多的軍隊當中,這甚至會令整個隊伍的軍心都崩潰掉。
法制也與軍隊完全地切割開,審案的步驟相對于自己為縣令時更加死板一些,主要在斷案的衡量上,更加的嚴格。例如宋永平為縣令時的斷案更重對民眾的教化,一些在道德上顯得惡劣的案子,宋永平更傾向于嚴判重罰,能夠寬容的,宋永平也愿意去和稀泥。
而在成都這邊,對案子的判決自然也有人情味的因素在,但已經大大的減少,這可能取決于“律法人員”斷案的方式,往往不能由主官一言而決,而是由三到五名官員陳述、議論、表決,到后來更多的求其精確,而并不全然傾向于教化的效果。
……這是要打亂情理法的順序……要天下大亂……
在思考之中,宋永平的腦海中閃過成舟海跟他說過的這個概念——據說這是寧毅曾經與李頻、左端佑都說過的話——一時間悚然而驚。
無論如何,他這一路的看看想想,終究是為了組織見到寧毅時的言辭而用的。說客這種東西,從來不是蠻橫無畏就能把事情辦好的,想要說服對方,首先總要找到對方認同的話題,雙方的共同點,以此才能論證自己的觀點。待到發現寧毅的觀點竟全然離經叛道,對于自己此行的說法,宋永平便也變得混亂起來。斥責“道理”的世界永遠不能達到?斥責那樣的世界一片冰冷,毫無人情味?又或者是人人都為自己最終會讓整個世道走不下去、分崩離析?
若是這么簡單就能令對方恍然大悟,恐怕左端佑、李頻、成舟海等人早已說服寧毅幡然悔悟了。
掛在口上的話可以作偽,已然貫徹到整個軍隊、乃至于政權體系里的痕跡,卻無論如何都是真的。而如果寧毅真的反對情理法,自己這個所謂“親人”的分量又能有多少?自己死不足惜,但若是見面就被殺了,那也實在有些可笑了。
他在這樣的想法中迷惘了兩日,隨后有人過來接了他,一路出城而去。馬車飛馳過成都平原氣色壓抑的天空,宋永平終于定下心來。他閉上眼睛,回想著這三十年來的一生,意氣昂揚的少年時,本以為會一帆風順的仕途,忽然的、迎頭而來的打擊與顛簸,在后來的掙扎與失落中的感悟,還有這幾年為官時的心境。
終究那意氣昂揚并非真正的人生,所謂人生,是會在一片波瀾壯闊中載沉載浮的五味雜陳。
無論如何,瞎想已是無用,士為知己者死,自己將這條性命搭上去,若能從夾縫中奪下一些東西,固然是好,即便真的死了,那也沒什么可惜的,總之也是為自己這一生正名。他這樣做了決定,這天傍晚,馬車抵達一處河灣邊的小營地。
時隔十余年,他再度見到了寧毅的身影。對方穿著隨意一身青袍,像是在散步的時候忽然看見了他,笑著向他走過來,那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