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到會,說實在的,最近郭府上門拜訪的人太多,有點應接不暇,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可能效率更高,只是條件簡陋,委屈大家了。”郭一凡見場面安靜下來就拍拍話筒開始了。
“今日論道,話題不限,只要是郭某知道的,肯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絕不藏私。”除了郭一凡,也沒人見過這種場面,都是好奇寶寶,用眼睛觀察著,倒很安靜。
“既然是論道,那何為道?《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以,我理解的道,是一種客觀規律,雖看不見,摸不著,但萬物遵循,無法逃離。”
“既然道是規律,我們就需要發現它,認識它
(本章未完,請翻頁)
,甚至利用它。我舉個例子,以前大家都喝生水,經常會有孩子竄稀,現在蜂窩煤普及,大家燒開水喝,而喝涼白開的孩子不會鬧肚子,其實也是有原因的,是一種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物在作祟,我稱為微生物,因為實在微小肉眼不可視,而燒開的水,會把這些微生物殺死,所以不會侵害身體。”
“原來是這樣,醫書上只是說邪祟入體,卻不知邪祟為何物,原來是看不見的微生物啊!”張景岳恍然大悟。
陳實功卻提出了疑慮,問郭大少,既然看不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郭一凡拿出一臺顯微鏡,讓姜德拿給陳實功,讓他自己看看。
“剛才陳大夫說,既然微生物肉眼不可見,我又怎么會知道。我現在跟大家解釋一下,這臺儀器叫顯微鏡,就是能把微小的東西放大顯示出來。”郭一凡指著陳實功面前的顯微鏡說到。
“下面,有陳大夫先開始觀看,在座的有興趣也可以看下,底下人太多就算了,有機會再說。”郭一凡做了限制,不然今天就不用往下講了。
于是,陳實功就看到了一個細菌,一個病毒,這本來就放的切片標本。
“其實,組成人,或者動物,甚至植物,都是由一個個很小的細胞組成的,而這些微生物比較原始,就一個細胞,所以我們看不見它,但它卻無處不在,且歷史比三皇五帝要早的多。”
郭一凡此話一出,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底下討論聲不絕,連坐著的各位也匪夷所思。
“其實細胞也很常見,大家吃過雞蛋嗎?一個蛋其實就是一個細胞。”郭一凡加大聲音舉了個例子。
陳實功卻很激動,問道:“人也是由一個細胞變化而來?”
“是的,不過不是變化,而是分化,一個分成兩,兩個分成四,越分越多,孩子慢慢長大,成人后大概五十萬億個。”郭一凡回答到。
兵部主事聽的是糊里糊涂,問了一句:“那又有什么用?”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