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要為大軍準備糧草,商人們運糧是義務,賺錢是權力,公平的很。其實別人輕松的很,都是運送大米、大豆、土豆、紅薯這些主食,郭大少把蔬菜、水果、肉類全包了,畢竟他有個很大的冰箱——儲物戒。
一路向北……
所遇部落要么投降,要么剿滅,面對王師,逃是沒用的,除非你去北極,這次朝廷是下了決心的,要一絕北患,不想這么干都不行,畢竟實力它不允許。
敵對部落繼續往北逃,神機營依舊一路北上,無非不同之處是一方拖家帶口,拉上全部家當,還要趕著僅存的羊馬,一方閑庭信步,還有商隊供應著吃食,連水果都有。
一個冬天,草原凍死了無數的動物,但狼還活著,它憑著厚厚的毛,和不用捕獵也吃不完的食物,反而因為冷,聚集在一起,還繁殖了不少后代。
(本章未完,請翻頁)
當狼群遇到大軍,也只是倉皇而逃,畜生也看得出實力高低,不敢惹只能逃。
天越來越暖和,草原恢復了綠色,原本所有的部落都迎來了好日子,可是因為在大明打了谷草,引來的卻是明軍,過的是逃亡之日。
逃亡當然狼狽,馬兒連低頭吃根草的時間都沒,遠遠望去,一方陣列整齊,步步向前,一方腳不著地,只恨爹娘少生兩條腿,兩方陣營區別十分明顯。
這些都是喀爾喀部落,首領是碩壘烏巴什,他們本就往北走,只是南方草好,多停留了幾日,不想明軍這么快就殺來了,不得不再次往北,逃回自己的漠北。
其實從16世紀,沙俄已經東侵,與這些當地游牧民族也保持了不錯的關系,碩壘烏巴什甚至認為,只要往北逃到沙俄的地盤,就可以讓明軍不戰而退了。
想法是好的,可是沒了解大明的實力,別說沙俄了,目前整個世界大明都不放在眼里,歐洲最先進的還是火繩槍,連燧發槍都沒發明出來,而大明的裝備已經領先很多年了。
你逃我趕,一個月時間,距離不斷縮小,碩壘烏巴什也試圖讓騎兵過來騷擾,以阻擋片刻,讓臣民能不逃的這么累,可是再多的騎馬也是有去無回,只是聽到炮聲不絕。
都沒看到明軍的火炮,卻能聽到爆炸聲,沒辦法,迫擊炮都沒草高,給他們望遠鏡也很難看到,何況以前的爆炸聲只是為了推動鐵球,而現在是散花彈,直接殺傷。
喀爾喀部落人數不少,萬戶計的,只是一個冬天就去了一小半,老弱病殘根本就熬不過來,馬兒其實剩的也不多,再也舍不得拿出來送死了。
于是換了一招,派人過來談判了。
要么降,要么死,談判后就兩個選擇,碩壘烏巴什苦著臉,感覺跑是跑不掉了,使者描述了大明鎧甲后,他就馬上同意投降了。
因為他的鎧甲重達四十斤,而使者描述的明軍鎧甲只有十斤,還刀槍不入,差距實在過大,不投降只有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