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得到靈水很開心,只是見不到田飛的姐姐田淑銘了,為此他還賄賂通訊員,兩頭都賄賂,讓他能偶爾有機會和田淑銘講幾句話,這腦袋瓜就是好使。
鋼材不夠,讓京城很多商人看到了銀子向他們砸來,有擴廠的,也有別的商人入行的,一下子只要有鐵礦的地方就有鋼鐵廠,特別是通水泥路的地方。
在太行山上修鐵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但郭一凡確定,就沒有華夏兒女做不到的事情,何況太行山還有官道,基礎有了,當然跟鐵路是沒法比的,因為鐵路必須直,而官道環山而建,簡單的多。
郭一凡在前世看過獨庫公路的修筑史,公路全長近六百公里,連接南北疆,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山峽
(本章未完,請翻頁)
谷,為了修建這條公路,數萬名官兵奮戰10年,168名勇士為之光榮獻身。
獨庫公路有三分之一是懸崖絕壁,五分之一的地段處于高山永凍層,跨越了天山近十條主要河流,翻越終年積雪的四個冰達坂,這是從火焰到冰山的歷程。
郭一凡沒去過天山,但到過昆侖山,知道這種登峰的艱險,無論是開山,還是搭橋,還是直面冰冷,更不用提當時的科技不足與物資匱乏,天山公路的確應屬于天上而非人間,但祖國做到了,路也修成了。
相對而言,太行山要簡單太多了,當然,這時候的科技更落后,不過窮人多,用錢砸也能砸出來一條路。
為了能更快的修路,郭一凡提供了不少橡膠輪胎,造了不少的推車,還把杠桿原理教會他們,連滑輪也提供了不少,一切都是為了效率。
一車車水泥、鋼筋不斷得往太行山上運,搞得太行山熱鬧至極,很多門派都提供了弟子,為這條鐵路添磚加瓦,他們也很明白,路修好了,速度更快了,山里的藥材能銷的更快,而不是每年只有可憐的一次。
有的地方需要搭橋,簡單的還好,難度大的只能繞路,朝廷也很慷慨,寧愿多花錢也要保證安全,無論是勞工的命還是以后蒸汽機車的命,都更值錢。
首輔大人甚至覺得,鐵路要多修,要把兩京十三省都聯系起來,當然他也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眼下最關鍵的是,把蒙古和東北的鐵路先修好。
方從哲很懂,明逐元,但并未接收元統治下的所有山河,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鞭長莫及,而當時的條件也有限,又有一堆爛攤子要收拾,無論明太祖還是明太宗,日夜苦熬,勤奮無比,才讓我中華山河恢復漢人文化。
現在出了個妖孽郭一凡,帶來了不少先進的東西,不用就浪費了,只要是郭大少的想法,對我大明有利,方從哲都不遺余力的支持。
畢竟郭一凡喊的,要致富,先修路,還是很正確的。
兩條鐵路一齊修建,一天一天的加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