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政治老師叫趙海燕。班里還有一位同學也叫海燕,每當叫她倆的名字,我們就會想起高爾基的《海燕》。如果那時候有宋小寶的“海燕哪”,一定又會發生什么故事。
她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老師,長得黑瘦黑瘦的,但并不干巴,短頭發,臉是細長的,戴著大大的眼鏡,仿佛架不住一樣。她總是把頭仰著45度說話,好把眼鏡支撐起來,仿佛眼鏡是很沉的負擔。一只手指著空中講課,仿佛手指不動就不能講明白一樣。大多數情況她都是笑著的,幾乎沒對我們發過火。走路輕飄飄的,用腳跟輕輕地踮著走,查看每一位同學的背書情況,沒有一點聲音。有時候她看完了同學們的背誦情況,就會雙手放在前面握好,像丫鬟走路一樣,上身挺直,雙手握在腹前,走上講臺,繼續講下一部分。
她總會課上留幾分鐘讓我們試著背背。因此我們課上總是全神貫注的。她還教給我們背書的方法,比如淞滬會戰的兩位將軍蔡廷鍇蔣光鼐,為了方便我們記住,她說讓我們背成“蔡廷鍇蔣光乃”。她成功了,我記了二十多年了。
我那時候說不清為什么很喜歡她的課,也喜歡課后背歷史。我背歷史的方法可能跟別人不太一樣,我總是在寫小楷的時候,一邊想著字的注意事項,一邊抄寫歷史課文,一邊背誦,一舉多得。因此,我字也寫得很好,歷史背得也很好,曾經歷史還考過滿分。
歷史老師,也是政治老師,她一人身兼兩科。
那天我正和孫穎趴在窗臺上看著秋天的雨,孫穎說:“正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啊。”
“秋雨,憑欄瀟瀟雨,倚窗矮矮風。手腳涼涼滴,夜寒將入夢。”我信手拈詩一首。
孫穎說:“詩不錯,只是你想表達什么?”
“下雨,天冷,睡覺包!”說完我倆正哈哈大笑,政治老師興沖沖地進來了。不知道她怎么心血來潮,我們的海燕老師突然說要舉行一場即興辯論賽,辯論主題用政治或者歷史觀點辯論“人多好還是人少好”。
我們這兩列是正方,王雨那兩列正好是反方。我們也沒有什么準備,都是即興的。誰想到誰就站起來說。
我首先發言:“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古長城、阿房宮……哪一個大型的建筑不是用大量的人工建設出來的。所以人多才能創造奇跡。”
王雨站起來說:“臭皮匠再多聚在一起也變成不了諸葛亮,人工再多也代替不了設計者。所以可以復制的人工永遠都趕不上領導和核心人物。”
我想也沒想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再大也需要水。沒水船怎么行駛。”
王雨又站起來說:“不是人多就能解決問題,有時候要靠智慧,智取才是正道。社會更需要專才。領導也是越少越好。領導多了,還能決策嗎?只剩下打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