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不過,打不打壓的就看美聯邦怎么處理了。
反正小米是不會提價的,因為這個就涉及到了小米的商業模式。
小米首先是一個互聯網公司,而不是手機制造商。
這是基礎,撇開這個基礎去談業務,談利潤沒有意義。
互聯網商業發展了二十多年了,很多人還是不懂電商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認為就是在網上做生意而已,其實遠遠不是這么簡單的一回事。
互聯網公司的經營往往有幾個特征,首先互聯網公司經營的核心,不是某個具體的業務,而是背后人的行為數據,某個業務只是拿到行為數據的一種手段,它們的核心競爭力是算法。
數據和算法才是互聯網公司真正要的東西。
比如阿里巴,你以為它是零售商啊?阿里巴可從來不進貨賣貨,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大家去進貨賣貨,它算哪門子零售商啊?
它要是算零售商,那開萬達廣場的王健林也算零售商咯?
而每次的雙十一成交額突破多少多少億,這和阿里巴有什么關系,這是淘寶天貓上千萬的賣家一起做出來的結果,又不是阿里巴自己賣出來的。
阿里巴真正在經營的,是龐大的交易背后的人所產生的行為數據,通過分析行為數據,提高淘寶、天貓這些平臺上商品交易的效率,通過分析人的行為數據,把你這個人開放給廣告、金融、保險等等行業去拿利潤。
零售只是拿到數據的一種方式,阿里巴才不會去進貨賣貨當零售商,華國的零售商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凈利潤,阿里巴才看不上,而且看看阿里巴的財報,高達百分之三十的利潤率,這怎么可能是零售商?
在華國只有廣告、游戲行業才有這么高的利潤率。
小米也是一樣的,賣手機、手環,只是給你一個小米ID,然后記錄分析您這個人的行為數據,賣手機、手環這個業務,只是拿到數據的一種手段,并不是它的目標市場。
并且互聯網公司往往有基礎平臺和上層變現兩層商業架構。
這個看起來似乎很復雜,但是解釋起來很容易,比如阿里巴的零售是基礎平臺,金融、廣告是上層變現,企鵝的聊天是基礎平臺,游戲、廣告是上層變現,谷歌、百度的搜索是基礎平臺,廣告是上層變現。
OFO的小黃車、滴滴打車,這只是基礎平臺,只是拿用戶數據的手段,千萬不要去看這些表面的業務賺了還是虧了,這個沒意義,就像谷歌百度的搜索一樣,那么有高科技含量的東西,憑什么免費給你用?
要知道在便利店買瓶礦泉水還要兩塊錢呢,搜索技術含量不比這個高多了?
小米賣手機手環等等,只是它的基礎平臺,所以對于小米來說賺不賺錢無所謂的。
正是因為互聯網公司兩層商業架構的模式,互聯網公司把他們的營收和產品分開。
比如新浪的產品是給你看新聞,它賺廣告費;比如百度的產品是搜索,它也賺廣告費;比如阿里巴的產品是淘寶天貓1688,它還是再賺廣告費。
所以小米的產品是手機,它的營收也有一部分來自廣告,還有一大塊的利潤來自金融業,這是雷布斯自己曾經說的。
至于賺手機的錢,小米從成立起初就沒考慮過賺很多,不過畢竟是辛辛苦苦的賺錢,所以有微博的利潤也就夠了。
所以說,只要是互聯網公司都會做跨越多個行業。
他們從一個行業拿用戶,另外一個行業去拿利潤。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產品和營收是分開的,所以他們會跨越多個行業。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發現,阿里巴,企鵝這些公司,好像發展到了無處不在的樣子,什么都在做,有銀行,有影業公司,有金融公司,有廣告公司,好像就沒有他們不能做的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