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領先,才是護城河,汽車只是載體而已。
就像二十年前,電腦是當時領先信息科技的最佳載體,十年前這個載體變成了手機,現在又變成汽車。
馬斯克早在2015年就說過:能讓特斯拉市值過億的關鍵,不是三電技術,而是自動駕駛。
這也是為啥友商小鵬可以隨便用特斯拉的電驅動技術,但一旦涉嫌“順”了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反手就把你告上。
無論是車企,還是像蘋果和小米這種科技公司,都在大搞人工智能和物聯網。
在AIoT方面,小米有獨特優勢。但如果沒有一個接下來十年最普及、離大眾最近的AIoT載體——汽車,那就像你空有一身撩妹的技巧,奈何木有妞那么憋屈。
至于現在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有的,首先就是錢多,畢竟1080億現金儲備不是蓋的,然后AIoT也有獨特優勢,而且還有自己的頂流硬、軟件研發團隊,最關鍵的是品牌在那兒,米粉在那兒。
因為車還沒造,有的米粉就已經喊話:只要你敢造,我就敢買。
不過小米的造車之路,短板也明顯。
外行人可能很難感知,造車的坑有多深。
要知道,你要把上萬個零件,組成一個兩噸重的龐然大物,還要實現高速行駛和安全耐用。并且,無論研發還是制造成本都很高,風險極大,競爭還無比激烈。
回顧友商特斯拉,從2003年起,連續虧損十六年才扭虧為盈,還天天被噴。
蔚來經歷過什么大家也都知道,李斌被稱為“2019年最慘的人”,不無道理。
難怪大佬造電動車,會被大家嘲諷為“不燒油、只燒錢”的壯舉。
現在小米才進場,論造車能力,自然也實在讓人擔憂。
你可能會說,小米有錢,車不一定要自己造呀。但造車這件事不是這么玩的。
在這個壁壘很高的行業,只有技術變革時期——比如燃油車轉電動車,司機開車變成自動駕駛,創業窗口才會被打開。
但這扇窗開的面積不大,打開的時間也不長。
相較于2003年就成立了的特斯拉,2009年就開始的谷歌Waymo計劃,2014年誕生的蔚來和小鵬,還有一早就籌備但一直很低調的蘋果汽車,小米的起步確實晚了。
所以雖然在AIoT方面有優勢,但造車和自動駕駛這兩項,留給小米的追趕時間都不多。
另外,除了個別硬核粉,大多數米粉都只愿意買小米的小件產品,一旦涉及像空調、洗衣機和冰箱這種三大件,就慫了。
因為總體來說,小米的產品性價比雖高,但耐用性還差點意思。
汽車這種大且貴、還高頻使用的產品,如果不足夠耐打,難有市場。
所以小米的造車之路,不好走。
曾經在接受一次采訪時,雷布斯也曾說過,“創業是個高風險行業。創業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希望社會對失敗更寬容。”
那時雷布斯說的是手機行業,現在造車比造手機的失敗概率要大得多。
不過有的時候,不是因為未知就不去做,比如有句名言就很好——
有些事情重要到,即使你做失敗了,它仍意義非凡,因為你的嘗試,已讓你的公司乃至世界,都向前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