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倒不至于……”
葉新晨也是失笑,他也不認為造車是個簡單的事情,畢竟,雷布斯這投資小米汽車已經做了兩年多了,到現在模型都還在測試中,怎么可能那么簡單?
要是簡單,車的模型概念應該早就可以出來了,也不用到現在還在準備之中了。
就像一百億美元夠不夠造車?
100億造車夠不夠?
不夠,那是肯定不夠的了,想都不用想的這件事情。
但是呢,不過夠前期研發兩三臺車的。
所以基本上雷布斯也一定會等車型的雛形出來之后再進行融資,繼續往下走。
以蔚來為例,在蔚來ES6上市之時,也就是2018年底,蔚來已經燒光了兩百四十億現金儲備,并預計未來幾年將有七百億的缺口,這就可以感受到造車的成本了。
至于小米的車會打造成什么樣子?
這個也不好說,畢竟兩年多了小米的模型車還沒有個正影,不過雷布斯曾經在微博上官宣后,引來了大量的評論。
其中更多的是大家對于年輕人的第一臺車的期待。
以小米手機的定位為參考,如果雷布斯想要復制小米手機成功的方式,大概率也是會打造高性價比的科技電動汽車。
其中科技的感知,來源于當年小米手機就打出了“為發燒而生”的口號,留下了科技的印象。
而高性價比也同樣來源于當年雷布斯對于小米的定位。
當然,關于雷布斯是如何控制手機毛利率,確保性價比,打造生態等信息,大家都已然知曉。
就比如說雷布斯想讓小米一直在學習Costco的模式:簡單說就是賣東西不求掙錢,質量一定精挑細選,價格一定要全場最低,毛利率死死管控一定不能超,然后就專門收會員費,每年的利潤差不多就是會員費,利潤的增長基本就是會員規模的增長。
從目前來看,小米造車的優勢相比曾經的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品牌造車的優勢會更多,畢竟還是因為有小米手機的成功案例。
小米手機成功的案例,即“鐵人三項”——兼顧硬件、軟件和互聯網服務三個方面。
那么其實這三個方面也同樣適合于汽車行業。
在小米早期階段,小米就在打造各種論壇。所以米粉的強大,至今都有很強大的影響力。
而在汽車上,這就有些像傳統車企里的用戶運營和用戶小范圍評測。然而小米通過互聯網模式打造成了閉環,形成了所謂的“用戶飛輪”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口碑傳播、產品迭代,甚至公司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