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價值那要看從什么角度去考慮。”康碩正色道:“總比微博上那些亂七八糟甚至都不忍過眼的東西要有價值吧?”
“嗯?”李允昌更疑惑了:“你就直接說你想干什么,繞什么圈子啊你在這。”
康說依舊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我前兩天才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嬰國的初中生得了一種罕見的疾病,而他為了了解這種疾病,翻遍了論文庫去找相關或者相近的案例。
“那都是世界頂級的案例啊,他能不能成功單說,我們國家的中學生有這樣的機會嗎?”
“你要搞一個中文頂級期刊?”李允昌立即明白康碩想要做什么了。
康碩點了點頭,接著說道:“我不是狹隘,也不是反對任何人學習嬰文,事實上,我的外語水平也不錯。
“但,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必須用外文發表頂級成果,天然就比別人多了一道門檻。更何況,不同學術層次,甚至是普通的國內民眾,他們不一定有很高的嬰文水平,他們就沒有查閱文獻的需求嗎?
“我見有人說什么嬰文都學不好還搞什么科研這種話,這不純扯呢嗎?憑什么英美國家中學生就能讀高水平論文,而我們就必須要有非常高的外語水平才可以?我們為什么就必須要有這個門檻?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有一定基礎的普通民眾都可以接觸到頂級的科研成果論文,是不是整個科研就有了足夠了民眾基礎?
“金字塔的塔基牢固了,上層建筑才更有機會出成果。就像足球,我們的足球為什么那么差?踢球的人少啊,科研其實同樣的道理。”
“你就是看到了這些網友的討論想到的這些?”李允昌大半輩子的工作都在高校,高校是離學術圈子最近的了,很多情況他也都了解。
近幾十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
但軟實力方面的差距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趕超的,學術,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差距還非常大。
現在自然科學,幾乎所有的基礎學科理論體系都是西方建立的,我們最大的成果也不過就是在這個理論體系下有一些具體的應用。
學術期刊更是幾乎被西方世界所把控,即便是國內的頂級期刊也大都使用嬰文發表。
中文期刊的地位十分尷尬了,甚至整個科學院一區的期刊,一個中文期刊都沒有,整個SCI數據庫,中文期刊的數量不足二十。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有人就覺得中文期刊就不該存在,學術沒有國界,好的學術成果就應該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
一項科研成果要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和認可,學術就要走向國際,所以學術成果必須要用英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
李允昌倒是沒有這種想法,但是他也沒有像康碩這樣考慮過問題——讓科研走向群眾,成為學術的基礎,這能做到嗎?
“沒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康碩對這個問題給予了肯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