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最復雜的一塊,各類元器件、零部件如何上線、如何加工裝配、工藝技術要求、質量測量手段和標準、員工的操作,涉及到制造過程中最細節的東西。
他們就是要把這一切信息全部采集到電腦中來,再通過設定的程序處理后,發回現場指導生產,甚至是讓機床自動加工。
盡最大可能消除人為因素的影響,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滯后性和失真。
共工制造系統也就是工業4.0,其實就是對制造過程的信息流管理,與工業3.0的最大區別在于不只是簡單的收集信息,還能夠處理信息,反饋信息到現場指導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制造。
專項小組的五個人除了劉玉柱對生產現場不太熟悉,其他幾人都是在生產現場摸爬滾打過的,收集現場信息資料完全沒問題。
特別是鐘成和趙唯,他們對機床廠的機床設備是太熟悉了,解決了工業4.0中難度最大的機器互聯問題。
就是通過局域網,將所有的機床設備聯入網絡,采集機床設備運行中的所有參數,由主控服務器中的程序模塊進行判定運行狀況。
通過工藝管理模塊和生產計劃模塊向機床設備發出生產命令,機床設備自動開始運行,并反饋執行情況。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生產和柔性化生產。
現場的工人將從繁重的機床設備操作中解放出來,只干一些測量、機床維護保養等相對輕松的工作。
當然現場人員的大幅減少是肯定的,但目前機床廠就是產能增加太快、人員嚴重不足。
精減現場人員正好符合機床廠目前的需求。
只用了一周時間,專項小組就完成了現場信息的收集工作。
項目進入到程序規劃設計階段。
趙唯開始系統模塊的編寫,周虎為他提供工作流程方面的咨詢,他們兩個還需要對現場的所有物資設備進行編碼。
就如同給人編上身份證號碼一樣,在信息化系統中能夠唯一識別,但卻比身份證號碼的規則復雜了無數倍。
因為各種機床設備以及其中的元器件之間存在錯蹤復雜的相互關系,比如一個最簡單的滾壓工裝由上百個部件組成,而其中的一些部件又是由很多的零件組成,在編碼規則中必須反映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些是專用的,有些是通用的,還有些是易損件,有些是標準件等等。
編碼規則是鐘成制定的,他決定在系統中采用條碼管理方式進行物料和設備的管理,由程序、機器代替人工判斷,徹底杜絕春節期間發生的那種錯裝感應器的問題。
劉玉柱則負責對現場的所有紙質報表單據編寫成系統報表單據,這項工作非常繁瑣。
幸好工藝文件、庫存數據的系統錄入工作有分廠的人員協助完成,不然就更讓他們頭痛了。
鐘成和桂彬的工作是對共工系統所需要的硬件設備、網絡進行規劃,同時也對項目成本進行預算。
服務器好說,桂彬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拼裝出適用的服務器,幾萬塊錢就夠了。
辦公室已經有電腦、網絡了,生產現場再配備一些電腦、布上網絡也不貴,十幾萬就搞定。
機床設備只需要安裝網卡、網線,本身的數控系統就能完成數據采集和自動執行任務。
他們算下來,費用最高的反而是他們不太重視的條碼讀碼器。
在超市和商場中使用的讀碼器只要一兩百元一把,但那是讀取白紙上的一維條碼。
在生產現場用的是二維碼(DM碼,信息儲存量更大),并且是用激光打標機在元器件、零部件上打印出來的,必須使用分辨率更高的工業讀碼器,有手持移動式的,還有固定式的。
手持工業讀碼器價格都在四五千元以上,固定式工業讀碼器甚至要上萬元一個。
一條齒輪變速箱裝配線就要配置六七十個讀碼器,成本就要三四十萬以上,如果推廣開來,那還不上千萬。
就算公司同意,鐘成也不同意,太貴了!
必須降低讀碼器的成本!
(PS:有讀者會問激光打標機不算錢嗎?這東西聽到很高大上,但其實不貴,20W功率的激光打標機只要五六萬一臺,一條產線只要一臺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