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發電廠位于北山市的西郊,離市區原來有十幾公里。
但隨著市區的不斷擴大,這個距離已經縮小到不到三公里了。
北山發電廠原有2臺3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早已經滿足不了北山市的用電需求。
本來的擴建計劃因環保問題被終止,現在又重新啟動了。
不過新建的發電機組就是世界上第一臺正式的商用核聚變發電機組,而且按計劃要安裝兩臺,達到2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
保證未來幾年內北山市的供電需求增漲。
原來的2臺3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在第一臺核聚變發電機組投入運行后,就將被拆除。
北山市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使用核聚變能源的城市。
新建的發電機廠房在原發電廠往西二十公里外的大山之中,中間這一片大山在未來幾年內也將被推平,用做工業用地。
為了容納300多米長的燧皇核聚變發電機組,新建廠房也修成了長條形,長360米、高度50米、寬度僅90米,可容納兩臺燧皇核聚變發電機組。
在一個月前,新發電廠就已經提前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控制系統、送變電設備、與主干電網的高壓線路都已經準備就緒。
6月18日。
經過十三天的緊張工作,世界第一臺燧皇核聚變發電機組安裝調試完成。
到了第一次“點火”試運行的時候了。
因為時間和費用的關系,燧皇核聚變發電機組除了在太虛實驗系統中運行過之后,這還是建造的第一臺真實設備。
雖然鐘成有99%的把握成功,但畢竟不敢保證100%,萬一出現意外就是大事故了。
所以,在發電廠房內的所有人都撤出來了,鐘成也只是通過外接的控制臺,在廠房外三公里的地方進行控制“點火”。
出于安全考慮,這歷史性時刻并未邀請無關人員參與,只是在發電機組廠房內安裝了攝像頭,由專業解說員進行全國直播。
上午9點整。
鐘成按下了核聚變反應堆的通電按鈕,自動控制程序開始以緩慢的速度加大輸入功率。
專門為直播引出的主控制屏幕上只顯示了三個數據,輸入功率、發電機組輸出電量功率、能量增益因子—Q值。
輸入功率達到1000千瓦的時候,發電機組顯示已經有電量輸出,但不到100千瓦,Q值小于0.1。
這個時候整個裝置應該還只相當于一臺離子發動機。
兩分鐘后,輸入功率達到10000千瓦的時候,發電機組輸出功率達到2000千瓦,Q值為0.2。
十分鐘后,輸入功率達到50000千瓦的時候,發電機組輸出功率達到20000千瓦,Q值提升到了0.4。
這個時候反應堆中應該已經有非常少量的核聚變發生。
十七分鐘后,輸入功率達到90000千瓦的時候,發電機組輸出功率達到60000千瓦,Q值提升到了0.67。
這個時候反應堆應該已經有少量的核聚變發生了。
輸入功率就將達到10萬千瓦的預定標準,但輸出功率還差得遠。
現場解說員的解說開始緊張起來,連帶著全國無數觀看直播的觀眾也緊張起來。
兩分鐘后就將見證世界上第一臺商用核聚變發電機組的成敗。
成功還是失敗?
即將面臨的未知結果把大家的心都吊起來了!
通過這幾個月的媒體宣傳,大多數人已經了解了Q值是怎么回事。
Q值最少要達到2以上,核聚變發電才有實用價值,Q值越高實用價值就越高。
但現在輸入功率已經達到90000千瓦,Q值才0.67,還有一萬千瓦,Q值能高到哪去?
搞這么大動靜,如果失敗了,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