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的雞舍已經建成,這段時間廣東的自動化雞舍設備廠的工作人員正在廠里安裝設備。陳燕得空便會到雞舍里看看,想象著以后雞舍里養滿雞的樣子,想象著雞舍里雞蛋一個個滾到跟前的樣子。
機器的安裝和調試用了兩個多月,到秋季的時候終于上架了三萬羽蛋雞在自動化雞舍里了。陳燕安排了一對夫妻工養殖這棟雞,兩個人就輕輕松松的干了八九個人才能干的事情。陳天佑和周明都空了出來,只有聾聾夫婦還在養殖著一棟蛋雞。陳天佑就被安排去飼料房配飼料,周明則去地里帶著工人干雜活,陳燕因此倒是得了幾分空閑。
到了年底,聾聾夫婦也不干了,這幾年在象山他們夫妻兩幾乎不怎么預支工資,全部存在賬戶里,臘月里陳燕和劉秋給他們夫妻算賬,一共結了二十三萬元錢,夫妻兩說要拿著錢回村子去蓋房子去。
聾聾夫婦是建黨立卡貧困戶,家里的老房子是土房,都快倒塌了,以前在家務農一年只有兩萬多的毛收入,除去化肥,種子,農藥以后就剩下一萬不到,要吃飯,要穿衣,還要吃席面,給紅包,真是年年光,蓋房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們的兒子年輕,都出去做工了,也不管他們。直到來到象山,供吃供住,老兩口就摳摳搜搜一年到頭也不去逛一次集市,就這樣,陳燕的工資表上他們居然省除了二十多萬。
陳燕說錢太多了,怕他們攜帶不便,被有心人去偷了搶了就不好了。于是她帶著那老兩口去信用社,把錢直接轉進他們的銀行卡里,陳燕自己也存了一張流水賬單夾在工資表里。
聾聾拿著卡高興的帶著老婆回家蓋磚房了。
陳燕心底是開心的,農村里像聾聾這樣的人家不少,她能力有限,能幫一個是一個吧!
從那時候開始,陳燕招工都會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
聾聾夫婦走后陳燕又招了兩家工人,都是貧困戶,一家是張國家,一家是熊榮家,張國家夫婦年紀較輕,做事手腳麻利,只是帶著兩個孩子,但陳燕依舊留下他們了。大的孩子在上小學了,住校,周五的下午去學校接出來就行。但小的那個還是個小嬰兒,才三個月,還吃這奶哩。像他們這樣的夫婦是出不去外地打工的,家里有老人,還有兩個孩子,還要接送孩子上學,只能選擇在家務農,像陳燕這樣愿意連孩子都接納的老板實在是只此一家。孩子放假都是接到象山,吃喝也是在食堂和宿舍里。
另一個熊榮家,倒是沒有帶著孩子,但老兩口年紀大了,都是五十多歲,干活比較慢,養雞也懶散,陳燕心想著慢慢鍛煉著也就是了。他是大麥地的貧困戶,也算是她的鄰居了,能幫一點算一點,希望他早日脫貧。
陳燕覺得,雖然都是窮,但窮人也分兩種。一種像她和聾聾這樣的,雖然窮,但是都很努力的逃脫貧窮這個魔咒。
還有一種就是像熊榮這樣的,窮,且愚!知道自己窮,卻從不想去改變,每個月都要來預支工資,買酒喝,打牌,給兒女送零花錢。
陳燕起初不曉得,只知道熊榮是個月月光,每個月都要把工資全部領了。她就開始勸說熊榮“你啊,怎么每個月都是月光的?省著點,在山里有吃有喝的,你就不要浪費錢了,等過幾年了,也回去蓋房子,蓋洋樓!好不好?”
熊榮點點頭“好啊好啊!”嘴上答應了,實際上卻還是每個月都預支工資,不過只預支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