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工作人員尷尬的笑到“不是!問過了,村民不愿意搬啊!水和電都是這兩年才拉通的,也不知道村民怎么想的,反正就是不愿意走。”
陳燕道“這山比象山陡峭多了,又沒水,最近的水源在八九公里外的江里,倘若是在山頂建幾個蓄水池那得幾十萬。要是不弄蓄水池,別說種樹了,養豬養雞都不現實,自來水根本供應不上的。”
“那你說,這怎么辦?”
陳燕道“走第二條路,找當地企業,入股分紅,而且把這十幾戶人家的勞動力介紹到廠里務工。一年有個四萬來元的收入應該算脫貧了吧?”
“我就這樣和領導說?”
陳燕嘆氣“只能這樣說。如果要在這座山里搞養殖種植,要投資幾百萬,還要用時間來熬。不劃算的。我們象山是二十多年才發展到如今的模樣的。都知道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時間不等人的。所以就像剛才我說的那樣告訴書記,那是最快捷,也最適合的方法了。這些人現在不搬,以后他們的孩子也許會搬的。”
男人點點頭,若有所思的道“多謝你了,陳姐。”
回去的路上其實陳燕一路都在想,有沒有更適合這個小村子的方法,沒有。其實十幾戶人家的村子很少,現在年輕人都喜歡外出務工,有的去了就不回來了,家里沒有發展前景,只能在外面奮斗。如果要在那里創立農業基地,大概要十幾二十年才會出效果,還要投資幾百上千萬,實在不是良策。
回到家后陳燕把實情,想法,入股分紅的模式全部寫進材料里送去給政府的工作人員。
鎮上的領導也讓陳燕根據自己當地的情況寫一份材料遞上去。陳燕寫了套養種植模式和入股分紅模式遞上去。
其實陳燕原本對這兩份材料不報多少希望的,她畢竟文化低,材料寫的不好,考慮事情也不可能有領導全面。
但一周后她接到市高官辦公室的電話,雖然不是書記打的,是秘書。電話中表達了對陳燕的感謝,還說會采取入股分紅的模式和另一個實力更強的養殖公司合作。那十幾戶村民也會安排到養殖場里打工。并問陳燕可不可以接待其他鄉鎮的貧困戶到象山參觀,并且給他們講講自己的創業故事,鼓勵大家自主創業。
陳燕當然愿意。一口應下,心里已經開始想著要怎么說才能讓大家有信心創業。
那年春天,整個市里都知道,xx鎮有個叫陳燕的女人,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和自己的跛腳丈夫在一座荒山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市政府牽頭包了大巴車帶著最貧困地區的村民到象山參觀陳燕的養殖場。陳燕現在田埂上給大家講述她的創業夢。她說“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為貧窮變得茍且,總覺得活著就好,不敢賒想美好的未來。我想告訴大家,不要害怕跌倒,都站起來一起為了明天而努力,人,只要不懶,日子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我們生在這樣好的時代里,政府出錢出力帶著我們脫貧致富,如果這都不能抓住機會改變命運,那就真的活該你難過了!”
那一年前前后后來象山參觀學習的貧困戶有三百多戶。
陳燕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入股分紅合同每年為22戶貧困戶分紅十幾萬。合同簽訂三年,這樣加起來象山養殖場總共必須帶動脫貧66戶貧困戶。分紅三十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