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上刀山,下火海,我張子端必不推遲!”張子端將秦壽送到書院外,朝著秦壽說道。
“既然如此!”
“多謝張先生了!”秦壽言謝道。
此行,雖說沒有將張子端收為己用,但是,能夠得到他的承諾。若有差遣,愿為自己效力,這也已經足夠了。
時光匆匆如同流水一般,轉眼之間,半年過去了。
櫟陽城。
秦王宮。
“大王,經過這半年的奴隸,咱們累積從并州吸引流民近百萬!”
“而今,已經過了農忙時節,這些吸引而來的流民和當地百姓市場有矛盾發生,不乏有尋釁滋事者!”諸葛明朝著秦壽稟報道。
秦國雖然僅僅只有一州之地,但是,這一州之地卻足足有八千里之巨。秦國現在是地廣人稀少,整個秦國八千里秦川之地,足足一百多縣,卻僅僅只有五百余萬人口。
除了櫟陽城有幾十萬人口之外,余者,大縣不過五萬余人,小縣甚至只有兩三萬人口。
秦國本地人口不過五百余萬,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從并州引入了近百萬的流民。
這就等于,每五個本地居民當中,便會多出了一個外來的流民。
當然,秦壽對于這么外來的流民,那也可以說是相當的夠意思了。
所有的流民來到了秦國之后,只要入了戶籍,那么就會先分房子,后分地。
每戶人家都可以分到一套土墻房,雖不說這房子有多好,但是,遮風擋雨卻是足夠了。
分完房子之后,便開始分地,每一口人都可以分到四畝上田,若是上田不夠分,便會以等量的中田,下田代替。
一畝地的上田,等于兩畝地的中田,又或者三畝地的下田。
大秦還免費給這些流民分發糧種,租借給他們牲口用來耕種。
糧食種到地里,他不可能一眨眼的功夫就長出來。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各地官府都設立了粥棚。
雖然不說能夠讓人吃飽,但是也不至于餓死人!
而本地百姓和流民之間的矛盾,就發生在這里。
本地百姓有糧,能夠吃的上飽飯,甚至,還略微的有所盈余。
而這些流民,除了少部分帶著家產逃到秦國的人之外。大多數的流民,都只能靠著粥棚施舍的稀粥才能勉強不至于餓死。
流民想要填飽肚子,自然有人動起了歪腦筋,不少人選擇去本地百姓家中,偷些糧食,雞鴨之類的。
如此一來,時間久了,矛盾必然也就激發出來了。
說到底,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還是因為秦國突然增加了近百萬流民,卻沒有增加相迎的崗位。
這些流民既吃不飽飯,又十分的清閑,自然要出問題。
想要解決流民和本地百姓的矛盾,就只有兩個辦法。
一個就是等,等到來年夏天,夏糧收割的時候。這些流民種下的糧食豐收了,有了食物自然也就不在鬧騰了。
第二個,就是想辦法解決這些流民的就業問題,讓他們有活干,用勞動去換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