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是他魏公公的兵,可不是大小主任們的。
他魏公公指著這魏家軍將來力挽狂瀾呢,哪能輕易就變成又一支關寧軍呢。
但是,就這么直接耍賴,肯定也是不行的。
你魏公公給自己的親兵營定個忠、信、智,結果輪到自己做事,先把個“信”給毀了,還如何帶兵?
這招兵又不是一錘子買賣的事,往后你魏公公要不要補充兵源了?還要不要常回家看看了?
那家鄉父老指著你脊梁骨罵你沒義氣,不講信用,你魏公公心里真能做到君子坦蕩蕩。
肯定不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魏公公有點逼數。
兩世為人,也不是白活的。
手段無非兩個,一是政工和軍事并立,二就是明升實降,大高帽子戴著,好話說著,銀錢拿著,但就是個參事不管事。
解決了這個最致命的問題,才能既確保子弟們對他魏公公無限忠誠,又能杜絕將來尾大不掉的麻煩。
具體采用哪個,魏公公倒沒正式決定,也不急著把整編方案弄出來。
他在等軍裝。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軍隊首先要有個樣,別看現在穿的五花八門,像個群眾集會似的,真要是把軍裝往身上一套,立時就有嚴肅和莊重感。
軍裝就是制度,古來今往,制服這東西是最容易出集體感,也是最容易出權威的。
要說在軍裝這塊,魏公公是用了心的。雖是讓鄭鐸去和京城大小制衣坊接觸,但從軍服的設計到布料選用,配飾上,都是他老人家親自拍板的。
軍裝定制的是兩式,分冬裝和夏裝。
這冬裝其實也不叫冬裝,具體說其實是春秋裝。
為何不直接定制棉衣,是因為魏公公考慮到在未來三五年內,他和部下們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南方。
雖說現在大明受小冰河天氣影響,氣溫相對較低,但在南方大體還是沒有什么明顯變化的。
因此,不能純以棉衣為主制冬裝,要不然,很可能會熱死。
軍裝的顏色以紅為主,紅也是明軍服制的主要基色。
大明是火德,以紅為主是開國時就定下的基色。
有可能這紅色也是紅巾軍傳承下來的。
畢竟,太祖皇帝是傳承自“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罷手”的紅巾軍。
式樣上,魏公公沒有自作聰明的采納前世軍隊服飾,而是老實的引用了當今明軍的服裝的主要特點,除了衣領和袖子做了些許改動,于衣飾上增加了銅扣等配件,以使軍裝看著更氣派,其余方面基本沒有變動。
鞋子這塊,以布鞋為主,軍官那官倒是定的靴子。
布鞋和靴子是否適合海戰,適合南方炎熱天氣,還要視具體情況調整。
帽子也是明軍傳統的氈帽,上面安個尖頂,系上一些紅櫻。
從兵仗局那里買回來不少綿甲,等到戰事發生時,這些綿甲肯定要外罩的。
這樣一來,可能會讓軍裝的好看度打折扣,但是,卻能保命。
一支優秀的軍隊,除了武器裝備、人員訓練、軍服被褥外,后勤、運輸、參謀、外聯這幾大塊,都是要重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