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之后,燒煤取暖的鐵爐子一下子成了人人追捧的對象,城里但凡是個鐵匠每天家門口都圍著一堆人請他給自家打造爐子。
奈何這年頭煉鐵技術還沒發展起來,只有極少數的工匠才會打造鐵器。鐵爐子雖然是生鐵打造的,煙囪也是薄鐵皮卷起來的,技術難度并不算高。
但是卻對于這個世界的普通工匠來說卻是個難題。
而且這其中還牽扯著一個原材料的問題。
所以,一時間鐵爐子成了有價無市的寶貝東西。
還好,唐涵從長安城調過來大批的工匠,給他們再城中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大作坊,用來集中打造這些跟民生相關的鐵器工具等。
以系統工匠的效率,鐵爐子和煙囪源源不斷的誕生,每出來一套就被守在作坊門口的人立刻搶走。
饒是所有工匠加班加點的干活,依然滿足不了百姓們的需求。
況且這東西是新事物,再加上生產工業的限制,唐涵即使定的價幾乎就是一個成本價,城中也有很多百姓還是用不起。
況且,除了買爐子和煙囪之外,還要買煤。雖然很便宜,但是很多人也負擔不起。
富有富的過法,窮也有窮的活法。
有錢的人家靠著火爐取暖,窮人自然也有窮人的辦法。
最簡單成本也最低的就是火炕了。
在唐涵那個世界,幾乎每一個生活在北方的,稍微有點年齡的人都知道土炕的。即使沒有睡過熱乎乎的土炕,也最少會見過或是聽說過的。
唐涵以前在中學寒假的時候回去過鄉下的老家,就是睡得熱乎乎的土炕。
土炕取材方便,所有的原材料都是用泥土做成的。而且結構也簡單,用來燒炕的就是農村隨處可見的各種秸稈或者柴火。
當然,也有少部分是燒煤的炕,不過那就成本太高了,而且還容易著火,所以用的人一般都很少。
北方的冬天又干又冷,人們左右無事,都坐在熱乎乎的炕頭聊天打牌看電視。去別人家串門子,一進門第一件事就是脫鞋上炕。
因為你不脫鞋的話在地上也待不住,凍腳指頭啊!
火炕一般早上燒一次,晚上燒一次,這樣一天到頭炕都是熱的。
有些人家還會把煤爐子的煙囪直接通到炕里面去,用燒爐子的熱氣讓炕熱起來,一舉兩得。
所以在北方的冬天,城里人要睡電熱毯,農村人就睡熱炕頭。
有時候炕燒的太熱了,晚上睡在上面就跟烙餅子一樣翻來覆去。燒的不夠熱,或者燒完了沒有把火埋好,后半夜炕就會涼下來,又會把人給凍醒了。
所以,燒炕看著簡單,其實也是個技術活。
唐涵看到這么多用不起煤爐子的百姓,便開始推行火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