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有些無奈的看著章楊:“你說你是在規范市場?排除其他競爭對手,就是規范市場?”
“劉部漲,你理解的有些偏差。我只問幾個問題,希望劉部漲給與解答。第一,我們是不是正在積極申請加入世貿組織,那么未來進出口貿易是不是會激增?”
“第二,島國、南韓甚至歐美的電子廠商,是不是都瞄準了華夏市場,開始在華夏市場進行產業布局?”
“第三,劉部漲認為小作坊模式和大工廠模式,哪個代表未來?”
“第四,我們現在是不是講市場經濟?那么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什么?行政干預?”
劉源沉默了,章楊的意思他也徹底明白。說白了就是智多星集團不降價,那么其他企業加入內地市場之后,也會從其他方面圍剿那些小的電子企業,他們一樣扛不住。
而且那些小企業規模小,競爭力本來就弱。與其被國外廠商打敗,不如現在經受考驗。扛得住,就能繼續進步,有機會成長為大企業。扛不住,早點轉型,也省的將來輸得更慘。
市場經濟離不開市場競爭,也是國際化的一種經濟形勢,在此時被證明是最為先進的,發達國家基本都采用這種經濟形勢。
當然,在不同國家,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美利堅那邊更加自由,經濟掌握在一些大財團手中,政斧很少干預。
北歐的一些發達國家,則是社會市場經濟,部分經濟交給更加成熟的財團,一些新興的經濟體,則政斧輔佐引導。
島國、法國等又是另外一種,行政管理導向型市場經濟,政斧制定一個基本國策,然后用政策加以引導的市場經濟。
島國也有許多大財團,可那些大財團跟政斧的關系更為密切。
華夏的市場經濟,叫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目前主流的三種市場經濟都不同,但也不代表華夏的市場經濟就要政斧完全主導。
事實上華夏從未對電子行業做過太多的扶持,智多星集團能夠發展起來,更多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靠著特殊的時代,沒有可復制性。
其他小的電子企業,如果想要學習智多星的模式,必然會失敗。
主要就是因為如今物價上漲,技術人才對薪酬的要求也變高了。市場逐步打開,國際上的一些電子巨頭蜂擁而入華夏市場,很難再有一款成本低、利潤高卻又爆火的電子產品了。
就比如很多人都能看出來,BP機在走下坡路,手機未來必然會大興,可是手機的準入門檻太高了。
看起來好像一個做對講機的就能做手機,可實際上技術上有許多差別。斷永平之前就跟章楊提過,電腦學習機市場逐漸萎縮,他想做手機試試。
章楊也同意了,并且簽字讓斷永平組建研發團隊,計劃兩年內推出成熟的產品。
那些小的電子廠,有許多在章楊眼中真的跟小作坊沒啥差別。工人數量少,設備老化,生產一些瀕臨淘汰的電子元器件或者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