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音樂會的魅力不僅在于音樂家們的精湛技藝,還在于其多元的音樂風格。從古典到現代,從民族音樂到世界音樂,每一場演出都如同一次跨越時空和地域的音樂之旅。
觀眾們在音樂的海洋中暢游,他們的表情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時而歡笑,時而落淚,完全沉浸在音樂的魅力之中。他們用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向音樂家們表達著敬意和喜愛,每一場音樂會都是音樂家與觀眾心靈的深度交流。
這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最起碼對國外那些音樂愛好者來說,是一場視覺以及聽覺的盛宴。但對華國觀眾而言,就有點不覺明歷了。
原諒他們沒有那個音樂素養,聽不懂西洋音樂。聽來聽曲,還是華國音樂簡單。貝多恩坐在那里彈一夜《悲愴》,他們都不知道彈的是什么。那嗩吶一響,他們就知道要隨禮了。二胡一拉,那如泣如訴的音樂,他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
同樣,那些外國佬也聽不來華國音樂。
隨著音樂會的進行,當老外發現,接下來的曲目,居然有一首來自古老東方的華國古箏時,整個現場差點炸開了鍋。
在熙熙攘攘的音樂廳入口處,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對于這一陌生的樂器,不少外國人抱持著不屑一顧的態度。
“華國古箏?從來沒聽說過,能有多出色?”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皺著眉頭說道。
“也許只是為了追求新奇而安排的噱頭罷了。”旁邊的女士附和著,臉上露出懷疑的神情。
“別鬧,這玩意很垃圾,我聽過。”
“你說的是爵士音樂節吧?我也在現場,這所謂的華國古箏確實垃圾。也不知道主辦方是怎么想的,居然會讓這垃圾玩意登上愛樂大廳的舞臺。”
“真不知道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表演,簡直是浪費我們的時間。”
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
整個音樂廳都彌漫著一股質疑和不看好的氛圍。
更有甚者不屑地說:“我打賭,這玩意兒根本沒法和我們的交響樂相比。”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