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煙云
木上
一北疃村屠殺
河北定南縣(今定州市南)沙河南岸,1942年5月末的一天下午。
天氣陰沉沉的,一陣狂風刮過,烏云翻卷著撲向沙河河畔,緊接著雷聲滾滾,電光閃閃,暴雨傾盆而下。沙河水暴漲,河水卷著泥沙,翻著巨浪,打著漩渦沖向下游。
在沙河南岸邊有個北疃村,村子里大部分是低矮的土平房,街道比較寬。天漸漸黑下來,雨慢慢下小,當夜幕將要籠罩北疃村時,雨住了。雨雖然不下了,可天不放晴。
北疃村位于沙河由西向東南的一個拐彎處,離河中心有5里地。沙河離定州城約有30里,它的上游源于太行山脈,它先流經阜平、曲陽、新樂等縣,再流經定南縣,途經定南縣的承安、東張村、牛村、六家村、高蓬、小張村、位村、賽里村、楊村、邵村、留春、李親顧、疃村、趙莊、八方、等五十多個村鎮,然后流經安國縣,與孟良河匯合后流入潴龍河,最后進入海河入海。
北疃村的西南相距4里是李親顧鄉,正南相距3里是南疃村。由于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越聚越多,到了民國初年已發展到二百多戶人家。抗日戰爭爆發后,這里是八路軍游擊隊比較活躍的地方。
這天傍晚,村東靠近路旁的三間小土房里亮著小油燈,小油燈置放在西套間靠西山墻的一張桌子上,西山墻上貼著大紅囍字,字的右上角已卷邊,油燈下一名年輕女人坐在炕邊正在納底子,這女人名字叫岳杏花,留著短發,長得眉清目秀,已懷孕五個月。在她旁邊的炕頭上躺著一名小伙子,名字叫石鐵栓。
東套間的炕上坐著一名老漢,年紀六十開外,胡須花白,滿臉皺紋,他盤膝而坐,正在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袋,黑暗中,小銅煙袋鍋不時地閃出亮光,老人名字叫石老寬。屋頂漏水,漏水掉在下面接水的瓦罐里,濺起小水花,老人望望滴答下來的漏水,向西套間低聲喊道:“鐵栓,屋漏了,趁天還沒黑,你上房踩踩。”
岳杏花聽見喊聲,停止了手中的活計,腆著大肚子下了炕,向右挪了兩步,捅了一下鐵栓,“鐵栓,爺喚你。”
“哦,聽見了,俺就去”鐵栓翻了個身,應諾著坐起來。鐵栓長得濃眉大眼,鼻挺口闊,五大三粗。
鐵栓爬上房,看準漏處,用腳踩著已經發軟的土房頂,他踩著,抬起頭,不經意地向村外望去。在朦朧中,猛地發現遠處黑壓壓的一片,向村子移動過來。鐵栓彎下腰,眨一眨眼,手搭涼棚,定睛細看,村外是一片人影在向前晃動,已經靠近村邊。人影手持槍支,越來越近,刺刀上的小膏藥旗依稀可見。鐵栓倒吸了一口冷氣,心里咯噔一下:呀!是鬼子?是鬼子來偷襲!
“鬼子來啦!”他大喊一聲,從土房上跳下來。
爺爺和妻子聽到鐵栓的喊聲,急奔出屋外,鐵栓高呼:“快!鬼子從東邊過來了,向村西逃!”
鐵栓進屋抄起步槍,沖出屋門。他領著爺爺和妻子沖出院門,向村西逃去。
石老寬年過六十,岳杏花身懷有孕,腿腳都慢,沒跑幾步,老寬已上氣不接下氣,“鐵栓,你快……去烽火臺,點火,敲鐘,別……管俺爺倆。”
鐵栓拼命地向烽火臺奔去,邊跑邊喊:“鬼子來啦!快逃啊!”他心急如火,得趕快點火敲鐘,讓人們趕快轉移。
烽火臺在村北,是用土堆成的圓臺,臺高六丈,臺面直徑兩丈,有一道斜坡通往臺面,臺面上備有柴草和火種,臺上還架著一口大鐘,遇有敵情,立刻點火敲鐘,報警四方。烽火臺,這一古代用于邊防報警的軍事建筑,而今已遍布了沙河兩岸的各個村莊,成為根據地人民防御鬼子進攻的最有力的報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