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阿瓦隆大屠殺”為約頓海姆的抗稅民眾贏得了廣泛的同情與聲援,但是報紙和小冊子上的口誅筆伐,畢竟比不了真刀真槍。
沖突發生的第二天,溫斯洛普總督就做出批示,授權駐軍配合警方鎮壓街頭暴民,搜捕帶頭的肇事者,還親手開列了一份通緝目錄,包括約瑟夫亞·當斯在內的眾多“自由之子協會”骨干都名列其中。
一時間,城里雞飛狗跳,風聲鶴唳。
亞當斯等人提前得到消息,知道這回總督大人是要動真格的了,連夜匆匆逃出城外,躲到“紫杉谷”避難。
至于那些消息不夠靈通的暴徒,大多被破門而入的軍警逮捕,關進大牢。
短短兩天,被捕者就超過千人,塞滿了新阿瓦隆的監獄,逃亡者更是不計其數。
在溫斯洛普總督的鐵腕鎮壓下,肅殺的氣氛籠罩全城,街頭看不見群情激憤的示威者,抗稅運動陷入了低潮。
步槍與刺刀,教育了約頓海姆的“自由之子”們,使他們認清血淋淋的現實,意識到無法單憑自身力量對抗宗主國的職業軍隊,光憑抗議示威或者上不得臺面的黑幫伎倆改變不了現狀,想要徹底砸碎宗主國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必須組建一支忠于革命理想的軍隊,必須進行更廣泛的社會動員。
就是在這種理念的促使下,以約瑟夫·亞當斯為首的約頓海姆抗稅運動領袖們,主動邀請米德嘉德與亞爾夫海姆派出代表開會,倡議協力對抗來自宗主國的壓迫,進而謀求新大陸東海岸的三塊殖民地獨立建國,組建聯邦。
米德加德的民意領袖們,包括貴族出身的尼克爾斯爵士、拉瓦爾男爵和卡斯蒂斯爵士,都傾向于支持約頓海姆獨立,因為后者的獨立運動一旦被鎮壓,斐真軍團即可沿著維穆爾河順流直下,占領米德嘉德地區,使剛擺脫亞珊帝國控制的米德加德淪為另一個宗主國的殖民地。
亞爾夫海姆人的態度更關鍵,從地緣政治上來講,南方人似乎沒有必要牽扯到北方的紛爭當中,不過約翰·諾福克、喬治·瓦薩和亞歷山大·杰斐遜等民意代表都意識到事情沒那么簡單。
如果亞爾夫海姆拒絕參加大陸會議,單憑一個米德嘉德無法幫助約頓海姆取得獨立地位,而當斐真大軍控制了米德嘉德,下一個淪陷的就要輪到亞爾夫海姆了。
新大陸東海岸的三大殖民地可謂休戚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北方還是南方,誰也別想在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當中獨善其身。
1626年2月12日,來自東海岸三大殖民地各個城鎮的56位代表匯聚于米德嘉德城,出席“第一次大陸會議”。
代表們都是各個殖民地的政治領袖,出身于各行各業,如律師,醫生,教師,學者,商人,教士,軍官,種植園主和工廠主等等。
他們當中有所謂“溫和派”,主張與斐真王國緩和矛盾;有的是“激進派”,主張對抗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的是“中間派”,尋求妥協的方案。
第一次大陸會議總共持續了兩個星期,各方代表在無數場唇槍舌劍的爭論過后,勉強達成了下面五條協議:
一,各殖民地聯合起來,抵制斐真商品。
二,成立監察委員會,監督各地抵制運動的情況。
三,建議各殖民地擴編民兵自衛隊,做好與斐真正規軍作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