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向斐真國王喬治三世遞交一份措辭委婉的請愿書,請國王陛下慎重考慮新大陸人民的訴求。
五,若形勢不見好轉,將于三個月內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人們從這份協議當中不難發現,溫和派的主張占絕對優勢,會議基調就是爭取與斐真當局的妥協,新大陸的殖民者們似乎還沒有做好跟宗主國一刀兩斷的準備。
……
第一屆大陸會議的代表們向斐真國王喬治三世呈交的這份“橄欖枝請愿書”,顯示出他們此時還秉承著“反對議會而非國王”、“打倒蒙蔽君主的奸臣”的斗爭方針。
然而正是這份一廂情愿的“請愿書”,體現出大洋兩岸的人們在思想上存在根深蒂固的隔膜,斐真王國可不是神圣亞珊帝國,“大陸會議”的代表們對前者的政府體制產生了嚴重的誤解。
神圣亞珊帝國的首相和內閣,執政權力來自皇帝陛下,然而在斐真王國,諾斯勛爵被喬治三世任命為首相,卻不能因此認定首相的權柄來自國王。
諾斯勛爵所屬的黨派在議會選舉中贏得了多數席位,這才是他上臺組閣的底氣所在。
至于國王陛下授予的委任狀,只不過是對選舉結果的追認。
事實上,斐真這個國家的立法權掌握在議會而非國王手中,國王不能直接下達命令或頒布法令,只能在經由議會許可的情況下進行統治。
即便喬治三世有意為殖民地的臣民打抱不平,憲法也不允許他這么做——只有下議院才可以廢除自己通過的法令。
那么斐真議會對殖民地同胞是什么態度?
如果說“厭煩”這個詞還不足以描述上下兩院多數議員對殖民地抗稅運動的看法,那么“憎惡”或許更為貼切。
“當街圍毆執勤官兵,武裝走私,煽動叛亂,這已經不是一般的暴徒了!”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議程一旦涉及殖民地抗稅運動,議會大廳里便充滿這類殺氣騰騰的言論。
史料:反議會不反國王(《漢密爾頓傳》【美】羅恩·切諾)
和絕大多數殖民者一樣,漢密爾頓仍然希望能夠和英國保持友好的關系,他埋怨北美的殖民者正在拒絕成為一個擁有全部權利的英國臣民。為了論證北美人民抵制英國稅收的正當性,漢密爾頓小心翼翼地指出,殖民地僅僅效忠于英國國王而不是英國議會。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殖民地僅僅效忠于國王的話,那么殖民地在理論上可以不受英國議會的控制,而同英國在整個大英帝國中處于平等的地位,與英國互為大英帝國平等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