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大部分炸彈精準地砸在敵艦上,鑿穿上層甲板,墜入船體腹部方觸發延時引信,伴隨隆隆轟鳴,噴發出灼熱的烈焰。
爆炸產生的熱浪沖天而起,吹散空中彌漫的硝煙,天馬背上的碧空騎士們透過附魔防風鏡,得以瞥見這一輪轟炸的成果。
在這一輪轟炸中遭受重創的斐真艦艇不下十艘,其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一幕,出現在與“老鷹號”相距不過半海里的“莊嚴號”戰列艦上。
一顆炸彈命中“莊嚴號”船尾副炮,穿透裝甲鉆進炮塔內部,順勢引爆了彈藥庫。
伴隨一生震撼海天的轟鳴,炮塔上噴起的大火球足有兩層樓房那么龐大。
殉爆的彈藥庫幾乎將船尾整個轟得粉碎,在船尾附近作業的300余名斐真官兵受到爆炸波及,于烈焰騰起的剎那之間全部陣亡。
就在巨鷹與碧空騎士們的注視下,這艘排水量近萬噸的鐵甲戰艦劇烈搖晃,最終還是沒能穩住嚴重失衡的重心,一頭扎進海中,仿佛一顆投入湖中的小石子,很快就消失在萬頃碧波下方,無跡可尋。
除了海面上的艦炮對轟,空中的鷹群轟炸,看似平靜的水面之下,深海當中,也有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鋒正在上演。
斐真海軍的確犯了低估對手的錯誤,戰前收集的情報不夠完備,尤其是沒有慎重對待“魔導近炸引信”這項新技術,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斐真海軍在其它方面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事實上,遠東海軍在三年前那場金角灣海戰中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亞珊帝國海軍艦隊,“潛水機甲”和“魔導魚雷”這兩件新式武器起到了關鍵作用。
斐真軍方的情報部門可沒有忽視這兩個因素,在報告中指出遠東海軍已經建立起潛航部隊,代號“鋼騎兵”的機械鎧既可以在陸地上作戰,也可以密封機艙,在海面千尺之下悄無聲息地航行,從水下靠近敵艦并加以破壞。
除了采取物理手段破壞船底,遠東海軍潛航部隊還裝備了一種名為“1625式魔導魚雷”的特殊炸彈,動力裝置是一支高壓氣瓶,尾部噴射高壓氣流提供向前的動力,彈體利用內置的“定深儀”保持航行深度,撞上敵艦吃水線以下缺乏裝甲帶保護的部位立刻觸爆。
魔導魚雷的戰斗部裝藥量不低于1000磅,設計航速高達42節,大大超出瓦雷斯各國主力戰艦的航速,一旦被咬住就很難擺脫,倘若被魚雷擊中,即便不被當場擊沉,也難免遭受重創。
這種新式武器唯一的缺點,似乎就是提供動力的壓縮氣瓶容量有限,只能以設計航速在水下行進3海里左右,過后氣壓下降,魚雷的航速也會急劇衰減。
為了確保命中敵艦,需要將沉重的魚雷掛載在“鋼騎兵”背部,機師駕駛“鋼騎兵”背著魚雷在海中潛航,悄悄靠近敵艦,進入射程之后才會發射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