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頓學院可不是窮學生的天堂,從來就不是。”
喬安相信這句話是馬丁有感而發。
在萊頓學院蹉跎了整整八年青春歲月過后,馬丁或許已經認清現實,認清萊頓學院沿用種種陳規陋習,甚至是有意無意的維護這些不公平的傳統,只是因為這些傳統能夠給既得利益者帶來很多好處,得到好處的人當然不想做出改變,而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則根本沒有話語權。
設身處地想想看,喬安要是處于馬丁的位置,恐怕忍不到八年早就退學另謀出路了——反正老子學了一身法術,去哪里還混不到一口飯吃?
喬安不明白,馬丁為何執著于非得拿一張畢業證?
是為了實現自己或者親友的心愿,為了顧全顏面,為了加入萊頓港法師協會以便在本城謀得一份光鮮的職業,還是因為已經付出了八年光陰,割舍不下這份巨大的沉沒成本,必須用一張畢業證來安慰自己八年的心血沒有白費?
或許以上這些因素全都有一點,共同構成了馬丁的心結,最終將他推向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
喬安還聽說,馬丁·史密斯在本學期開學之初就向沃爾特·李提出請求,希望對方能在學年結束時在他的畢業證書上簽字,賜予他苦等八年的自由。
然而“老貓頭鷹”無情的拒絕了馬丁的乞求,還假惺惺地告訴他:“今年恐怕不行,明年一定讓你畢業。”
這樣的承諾,馬丁想必已經聽過無數回。
一年又一年,沃爾特·李的承諾從來沒有兌現過。
喬安不難想象,哪怕脾氣再好的人聽到沃爾特·李的答復也會忍不住冒火,甚至興起殺機。
現在他還無法確定馬丁就是謀殺沃爾特·李的兇手,退一步說,即便馬丁就是兇手,喬安也覺得情有可原。
事實上,喬安現在已經沒有余力關心馬丁的下落,他自己也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羅伯特·羅爾斯教授之死,對他的親友和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悲劇,然而他在萊頓學院的同事,卻把這當成一大機遇,公開或者私下里向他的三位天才學生拋出橄欖枝。
喬安、愛德華和托馬斯這些天都收到多位奧法教授的邀請,主動提出收他們為弟子,幫助他們完成接下來兩年的學業。
愛德華和托馬斯并非薄情寡義的人,可他們不得不面對羅爾斯導師已經不在人世的現實,為了自己的學業考慮,轉入其它教授門下是合情合理的決定,問題僅在于選擇哪位教授擔當自己的新任導師。
兩人就此發生了分歧。
愛德華認為華茲華斯大師是萊頓學院僅次于羅爾斯大師的名教授,托馬斯則擔心華茲華斯大師太過嚴厲苛刻,更傾向于投入性格與羅爾斯大師相似的漢密爾頓教授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