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來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漢國,全國上下,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奚政給了曹操在軍隊中任意挑選,以充斥錦衣衛的權力。
這些錦衣衛,都是曹操在軍中選出的個頂個的偵查好手。
又再經過系統培養,逐漸成了漢國不可忽視的力量。
奚政打算將錦衣衛,徹底打造成集督察與情報于一體的利刃。
從檢查百官,收集證據,再到刺探敵情,收集情報。
錦衣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從朝堂乃至地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肅,全國有將近七成的位置都空置出來。
盡管在張居正的主持下,內閣一再簡化改革官制,但最后的空缺依然是個龐大的數字。
如今的漢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個縣令掌一縣所有職權的事。
若長此以往,其結果不堪設想。
于是在內閣的集思廣益下,漢國最終頒布了求賢令,并摒棄原有的舉賢制度,開設科舉。
這些科舉之人,在通過考試后,再進入鴻儒寺進行系統學習,待考察通過后,方可決定入朝為官。
而鴻儒寺寺卿,由御史大夫范仲淹兼任。
范仲淹此人,在奚舟原有那個世界,是唯二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上下五千年,范仲淹也當得起士人之楷模。
無論從什么角度來說,范仲淹的為人都是無可挑剔的,他所做一切,都當得上為國為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畢生追求,而他也是這么做的。
可以說,范仲淹以身作則,給后世的士人們,樹立了一套絕對的道德標準。
其首要的標準,就是忠于國,孝于家,恩于民。
都說自古忠孝難以兩全,范仲淹在做到忠孝兩全的同時,還身體力行地做到了為百姓計,為蒼生計。
或許范仲淹受本身能力的限制,軍政能力在內閣中并不出眾。
但其為官、為人,可為天下楷模,百官之師。
所以,將鴻儒寺卿這個選拔、培育、考察人才的地方,交給范仲淹是再適合不過的。
經過科舉、鴻儒寺的層層篩選,奚政相信,其大漢軍政官員的能力、品德都完全可以相信。
就算有一些漏網之魚,也不過爾爾。
四月初五,立夏。
漢國迎來了第一輪科舉,凡有才者,皆可參加。
科舉設六科,主要為為文、武兩科,同時還設有醫、工、農等雜科。
文舉由內閣負責,武舉則由樞密院負責,下設雜科,各有負責人選。
一些在他國不得志的能人志士,也聞風而來,決定試上一試。
一時間,參加科舉的竟達到一千多人,這還是通過層層篩選考試,最終確定下的數字。
四月二十,小滿,這一天是放榜之時。
一千多人中,根據朝廷空缺,共選出四百多人。
這些人在鴻儒寺待一個月后,通過考察,便能夠走馬上任了。
官員空缺問題,即便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這一次科舉甚至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思,但總算將隱患扼殺在了搖籃中。
最重要的是,內閣通過這次科舉,有了一定經驗,后續每天更是圍繞著科舉制度進行完善。
最終由內閣和樞密院聯合,向奚政提出,在漢國開學府。
以各科分類,于各郡縣,辦郡學、縣學,以及各種啟蒙學校。
再于京畿重地,選址開辦高等學府,每年科舉,亦由這些學子中進行。
當奚政把這事告訴奚舟的時候,后者不禁無語。
這不就是后面的應試教育,以及高考么?
奚舟當即告訴奚政,這些學院,不管財政有多么空缺,一定要開辦!
軍政民政放在國家第一位,教育則是除開軍民政后的頭等大事!
除了郡學和京畿的高等學府,縣學和啟蒙學校,可作為免費的義務教育。
而且他還千叮嚀萬囑咐,千萬要因材施教,莫要因為教育而舍本逐末。
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奚舟,希望奚政能夠提前避免內卷情況的發生。
奚政不明白義務教育是什么,對于老祖的各種囑咐,他當然是謹記在心。
從郡學開始,便分文、武二科,在其中,更有醫學、工學、商學、農學等事關國家社稷的雜學。
武學之中,亦有各科分類。
總而言之,文武二科,并無高低,若有天賦之人,亦可文武兼修。
在看到那些通過考察的各科進士從鴻儒寺進進出出,奚政不僅感慨。
天下德才,盡入孤囊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