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世連是燕郡人士,渤州楊家,更是天下聞名的大世家。
其家族子弟,在各國皆有入朝為官者。
楊世連便是渤州楊家,在燕郡的分支。
盡管只是楊家的分支,其勢力也是無比龐大,在燕國,楊家已經連續四代出過三公人物。
但這些,與楊世連毫無關系。
楊世連的祖父,是燕國右相,他的父親,亦是做到了燕國京兆尹的位置。
但他卻只是私生子,連庶出都算不得,只因他的母親,是契丹歌姬。
自小,楊世連便被兄弟侮辱,連家奴都看不起他。
好在雖是不被承認的私生子,楊家在物質方面也算沒有虧待,更是讓其入了私塾啟蒙。
由于出身的原因,楊世連性格頗為內斂,讀書寫字,便是他最大的愛好。
在這期間,他最喜歡的就是閱覽史書。
兩千年以來的歷史,他了然于胸,倒也可以算是博古通今。
楊世連最向往的,便是那曾經真正意義上,一統九州的大漢。
他此生目標,便是以文報國,希望能讓中原之國,重現當年大漢的榮光。
結束天下紛爭,讓百姓免于劫難!
然而,燕國上下,早已被世家門閥把持,想要當官,必須要有人舉賢。
但他是楊家的私生子,楊家都不舉他當官,其他世家又怎會幫一個外人。
而且就算當了官,他也很難達到朝廷中樞的位置。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人,這便是燕國,乃至整個天下都面臨的問題。
他楊世連私生子的身份,只會引來輕視,為官途中受到的阻力不比那些寒門子弟要少。
能力在家世身份面前,只能排在后邊。
楊世連報國無門,一天除了躲在家中看書。
便只能跟一幫郁郁不得志的寒門子弟高談闊論,一吐心中不快。
“漢國頒布求賢令,開科舉,選天下英才!”
“不論出身,有能者,皆可參加科舉!”
聽到這消息的時候,楊世連初以為這不過是漢國籠絡人心的手段。
在朋友的攛掇下,他便抱著存疑的態度,來到了漢國。
卻不曾想,漢國這是來真的!
在到了漢郡后,他才知曉漢國上下,已煥然一新!
這并非重點,而是在參加科舉后,楊世連發現,這些人中,竟然有不少都是門閥子弟。
這說明只要科舉公平公正,那像他這般出身的人,以及寒門子弟,便可憑借自身本事,與那些子弟一較高下!
待放榜之日來臨時,楊世連最后的顧慮,被徹底打消!
因為那前三甲之人,皆是寒門。
而他也在此次科舉中,排到了文進士第六的位置。
繞是楊世連自信學識,在與那些高門子弟共同競爭時,也顯得底氣不足。
文進士第六!
根據規定,這等成績之人,若在鴻儒寺考核過關,最低就能為一縣通判。
甚至在鴻儒寺中表現出眾,亦可破格,從縣丞、縣令做起!
在進入鴻儒寺后,又是一道考驗。
由于考核不達標者,被拎出鴻儒寺之人,其中不乏世家子弟。
“凡從士者,便要嚴于律己,此乃門檻!”
在漢國,士人不再是一種特定的身份,凡吃公糧者,皆可稱之為士人!
科舉為官者,為進士。
尚在學院者,為學士。
好容易通過考核,楊世連分屬吏部,被派到了上谷支縣為縣令。
跟著他前去上任的,亦有支縣縣丞、縣尉,以及通判等。
在拿到印有內閣以及吏部蓋章的上任書后,楊世連不禁心中感嘆。
“以大漢官員篩選之嚴,何愁不興?”
唯一可惜的是,他未能見到漢國那位圣君。
但楊世連并不氣餒,他堅信憑借自身能力,若一心為國分憂,政績斐然,定能面見天顏!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